胡富国老书记与上党梆子几位表演艺术家合影
—— “瘾”的礼赞
作者 未 无
诵读 莺 子
编辑 林 枫
注:文中图片为著名摄影艺术家郝士杰先生提供,向郝老师致敬!个别图片联系不到作者,在此一并感谢。
我明显感受到张志明团长对段二淼的崇拜之情。他稍顿一下,接着说,我又听了一遍段二淼老师唱的《坐宫》,那一声“咳——!”就是特别有味道。杨八郎此刻心中装着母亲佘太君赋予的神圣使命,敌对双方的那头又是来自“母后”萧银宗的压力,还有在公主迫使下所发的誓言——等于是咒语,这一声“咳”,就将复杂的内心世界都表达出来。所以这一声“咳”,与我等常用常见的不同,拖音较长,情感特别丰富,艺术修养又是那么老到,所以特别抓心,特别需要研究琢磨,特别值得学习借鉴。好像是上天的特别安排,当年的电台戏曲录音播放,段二淼的《坐宫》之后,正是杨福禄的《搜杜府》 。张志明团长转而接着说,唱落子的赵红喜老师、李志仁老师、冯晓东老师都说过,你看人家杨福禄,你看人家的做派,表情、激情、肢体语言,就是不一样,就是好嘛!再说人家的唱腔,那功夫,那味道,关键是特别地道,让人品不够,听了还想听,不服不行啊!上党落子《斩子》杨福禄饰杨六郎
张志明团长所谈所感,所感所敬,所敬所往,勾起了我进一步探讨的强烈欲望。转而我又向徐建华老师和程伏舜院长进一步讨教。徐建华老师说,杨福禄的师傅是胡玉珍,武生大净特别好,在黎城与最受戏迷崇拜的王淼荣平起平坐,都是令一方观众倾倒的大名家。胡玉珍后来去了屯留长子,向他拜师学艺的人很多,最著名的徒弟有李天保、杨福禄、李梅、李小焕等,成就最高的是杨福禄。杨福禄后来又到晋南向蒲剧名家学习深造,更上一层楼。他唱戏表情好,做戏规范,有激情,有人物,很有灵气。他又很重视向省外的一些大名家学习,论起脱土来,过去唱落子的把式没有人能压过他。程伏舜院长说得更透彻。他说,杨福禄艺名放羊孩。他天资聪明悟性高,又特别善模仿。十岁放羊学演唱,练出一副好嗓子。十三岁正式投师学戏,被当时的落子二净名家任道生抢收为徒弟,主攻二净,兼学生、旦。一年后因师傅离班出走,又拜名气更大的武生兼大净演员胡玉珍为师。他不仅较早就受到严格的艺训,十五岁登台就小有气,而且很年轻就担当主演和屯留绛河剧团团长,在激烈的竟争中多方学习借鉴。不仅到晋南蒲剧团跟团学习,受到蒲剧泰斗阎逢春的重视和亲授,而且将京剧名家和专家请来驻团指导规范表演技艺、布台化妆和音乐的打击伴奏。我不仅多次看过他的表演,还在文化局碰面时当面探讨过他的唱腔特色和特点。他中气很好,唱腔特别好听并且有人物。他在文化理论上虽然有所不足,但特别注重虚心请教和琢磨感悟。他在丹田用气和三腔(腹腔、胸腔和鼻腔)共呜练习和运用上下过大功夫,运用得特别好。他在做戏上锐意改革创新,对上党落子的唱念做功,都有突破性贡献。完全可以说,杨福禄的过人和特别之处正在于:能利用的优势都利用了,能学习的长处都竭尽所能学习了,能发挥的长处也都挥了。我请他结合谈谈张志明团长。他说,张志明团长是唱梆子的,他和杨福禄一样,也是理论上有所不足,但他的悟性高,欣赏的能力也比较强,最大的特长是善于学习,虚心请教,多方吸收借鉴,看到各位老艺人的好东西,都要学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他身上老艺人的东西多,这一点无人可比,也特别受欢迎。听过徐建华老师和程伏舜院长的高论。我回头与张志明团长继续讨论。张团长从自己的认识,说到对艺术的深度理解,从理解和向往说到自己的虚心学习借鉴。他说,段二淼老师,郭金顺老师,杨福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是特别有味道,有让人玩味不够的东西,有别人难以达到的魅力,尤其是那种回味无穷的东西,让人越琢磨越觉得好,越觉得好越感到一辈子也学不完。那样的好东西,那怕是学到一点,不仅自己觉得有进步,观众也能感受到,而且会及时叫好鼓励。如果有功多一些,真正学到一些好东西,运用自如了,观众就会热捧你。比如,一个戏哪怕是某一段,某几句,甚至某一句唱得特别好,特别抓彩,观众头天晚上看过戏,第二天,几天以后,还会回味议论:你看人家那把式,那几句唱得就是好,真好!这才叫把式。能让人经常回味议论,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必须有真货,这就是大艺术家的独特之处。
【未无心议】艺术就是要有味道,有令人回味的魅力。无此,还叫什么艺术。像有些网络小说,包括一些劣质电视剧,毫无味道可言,简直就是文化垃圾。就是《人民文学》有些作品,也是“食之无味,嗅之难闻”啊。做人也是一样,一身正气,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力求有所贡献,说出话来,让人爱听,耐听。这就是应有人格魅力和味道。段二淼,杨福禄,这样的泰斗级表演艺术家,就是有好东西。而且,这样的好东西,是他们的天才加千锤百炼而来的;这样的好东西当地的老艺人,老专家,老戏迷觉得好,未必懂戏的普通观众也觉得好,不同剧种的艺术家,不同地区的专家,不仅同样觉得好,而且敬佩有加。张团长还说,对过去的老艺人,尤其名家大家,第一要真心敬佩热爱,第二要琢磨研究虚心接受,第三要把其特色、特点、骨子里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老艺人有好多精华性的东西,是人家的天才加千锤百炼弄出来,你只能唯恐学不到,绝不应该排斥。达到那种境界,是不容易的。多听多欣赏,哪怕是学到一点,就了不起来了。张团长越讨论越对名家大家敬佩有加,对一些不识真佛的看法和做法越是担忧。他接着说,名家相习,相敬,相惜,这是常情常规常事。不过,也有人,包括一些后辈演员,不知其好,还认为人家过时了,这是阻碍自己进步的极大障碍。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话说,我在《盆地天声五十九》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苏子曰:“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艺术家,尤其是大艺术家,总是对“永恒的美”有更多向往,总是对“至味”有更多追求,总是对“学习他人的长处”有更多自觉。“戏王”赵清海除了在表演上对每个角色、每句台词总要反复推敲,一再琢磨,一丝不苟,为了达及艺术的更高境界,终其一生总是以虚心求教为本。不仅向老艺人请教,也向有文学修养的人请教;不仅向老辈请教,也向晚辈请教。因此,他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解,总是艺高一筹;同时,他又非常注重戏迷的意见,因此,他的演出总是生活的气息更浓,更加贴近人物的性情,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未无申论】写到这里,我像查阅一部经典名著一样,从我的心中脑中翻阅上党戏的名艺人。眼前出现的最大亮点是:上党落子泰斗级人物申忠国。他来到我的面前,挥之不去。我又找出光盘,看了他和王改梅主演的上党落子《杨七娘》。就戏中的生角而言,申忠国老师的杨七狼,郭森老师的杜洪恩真好,一看就是大把式作派。此刻我又像查阅日记一样想起,我最早看申忠国老师的表演,还是上初中时期。那时,常听的是京剧样版戏。村村播放,处处播放。同时,也播放本地剧团唱的“样板戏”。从父亲的收音机上更是天天听到。但要看当地大名家的舞台表演,就像过大年一样。戏班子未来的前十几天,人们就奔走相告,开始数着手指头盼上了。申忠国的杨子荣果然出众非凡。真可谓英俊,洒脱,大气,英姿勃发,英雄虎胆,光彩夺目。有了这难忘的记忆和老一辈的众口称颂,很希望看到申忠国的古装戏,但却始终没遇到机会。为此,也就只好收集光盘来看了。他的杨七郎还未出场,幕内一声唱,正所谓先声夺人!其唱腔,哪真是声如裂帛,响如雷震,又不疾不徐,稳如泰山。那一身功夫,那自然酒脱的表演,那股“脆劲儿”,用现在可以想到的话形容,简直就是杨小楼再世,比京剧的童祥苓还俏拔。我在书上看到有人描写杨小楼出场:戏帘一扬,侧身而出,轻微地颤那么两三下,然后猛地把头向台口一转,眼睛一张,仿佛照亮了全场;双脚站定,又似安稳了大地,全身挺住连背旗也像塑就的,这时全园鸦雀无声,过了二三秒钟才似大梦初醒般齐声来一个“碰头好”。正如专家说杨小楼:你没有看过杨小楼的戏,就不容易理解表演艺术的精湛程度,杨小楼就是中国戏曲表演的最高代表。申忠国也是上党落子二净的最高代表。他无论唱还是演,都是那样简洁有力,清,准,稳,大气自如,毫不多余和拖泥带水。又是那样厚,柔,正,中规中矩又超俗绝伦。怪不得戏迷们要说,看过申忠国的“二花”,别人的就不用看了,也不能看了。再说郭森老师的杜洪恩。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就是郭森老师。但他一出场,令我眼前一亮,脱口就说,这是个好演员!他演这个老头真是潇洒大方,行云流水,清新俊逸,美!真美!听他唱了几句,好!真好!似曾相识,有潞城口音,是个老手,正是我多年前听过的他饰杨子荣那段唱后,一再寻找的郭森老师。 我反复琢磨,他们高于人的地方究竟何在呢?我想到五点,感觉还是没有说透。其一,有天赋,娘给的灵秀。其二,功夫深,苦练出来的出色。其三,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结果。其四,对生活理解得深,对人物琢磨得透。其五:善于吸收积累,经验丰富,舍得用命,火候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