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员工越多,越难挣钱。
最近身边出现了三个案例:
1.一家年收入1千万的初创企业,从2022年的3人,暴增到2023年的15人。
2.一家年收入2千万的企业,有15个外贸业务。
3.一家年收入1亿的企业,外贸部门足足有35人。
这些数字到底什么概念?分享一个参照物:我当年在中国500强制造企业上班时,某板块海外市场营收20亿左右,外贸业务也不过50~60人。
简单计算下工资,我们其实就能得出上述三个案例营收与支出压根不成比例的结论,但为什么企业们还要招那么多人呢?
“没关系,我的利润还能覆盖工资”,“人越多,越能办成事”,“把人砍了,工作谁来做”,或者“人越多,代表公司越有实力”,甚至“公司大了自己才显得有面子”。
上述这些,都是我曾经有过的心路历程。但我也是直到最近才深切地体会到,相比起“人多”,其实“人均产出多”才是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在《总结2023,公司差点破产》里有一句话:2023年是我创业十年以来员工最少的一年,却是经营成果最好的一年。业绩最好,费用最低,利润最高。
确实,人多是有可能做出更多的成绩。但假设我去年5个人做了2000万,今年增加到10个人,能至少做到3000万或4000万吗?假如不能,那大家每天看似忙忙碌碌,究竟都在忙些什么?
忙碌没有办法产生结果,全部都是瞎忙活。然后因为人员多了,我们还不得不专门腾出时间和精力,今天给你做个心灵按摩,明天给他打打鸡血,后天招新人填补空缺......完全没办法聚焦在出业绩的地方。
时时刻刻担心员工一个干得不爽,敲开自己的办公大门说:“老板,大过年的,我想辞个职。”
前些年我还经常琢磨,要如何留住员工,如何激励员工。但现在我慢慢地开始思考另外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留住人,他为公司创造足够大价值了吗?凭什么要激励他,他就不能是个自驱的人吗?
根据我创业12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企业朋友们的观察,许多打工人其实就是来上个班而已,连创造自身工资4倍的价值(又或者简单来说,自身工资16倍的销售业绩)都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心态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只有你和同事两个人去海外参展,公司订的摊位位置不太好,客流量很少,一天下来也只收到了3~4张名片,请问此时你应该怎么办?
反正根据我上个月去迪拜展会看到的,在大多数人流稀稀拉拉尤其老板不在现场的摊位中,业务员们要么发呆,要么埋头刷手机,甚至还有直接把瓜子掏出来唠嗑的。没有哪个会想“完了完了,公司花了那么多钱出国参展效果却如此糟糕,我是不是应该想想办法主动开拓一下”。甚至可能还要埋怨公司为什么不花多点钱搞一个大点的摊位。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在视频里说: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出国参展就是浪费钱。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创业者心态永远是“我还能再干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打工人心态则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你还想怎样”。
很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后者才是正常的。
至于那些优秀的人,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外贸的尽头是SOHO”?
绝大多数小微外贸企业的业务,一直以来干的都是“一条龙”的工作。
客户是自己找的。
订单是自己谈的。
跟单是自己做的。
甚至更要命的,供应商也是自己折腾来的。
在业务的眼中,企业的核心价值接近于零,却拿走了绝大多数利润。假如按照平均20%毛利、2%提成率计算,企业所得是个人所得的10倍。
在这种情况下,业务肯定不乐意了,于是宁可承担一些支出与风险,也要跳出来SOHO,即使不能获得过往10倍的利润,5倍总可以吧?
至于客户, 尤其中小微规模的客户,由于过往接触的往往只有业务本人,公司和工厂的存在感无限弱化。在产品同质化本来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跟谁买不是买?当然愿意选择一个自己较为信任的人了。而且,说不定还能比过往便宜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外贸行业的SOHO那么多,但凡有些能力的人,不可能安分为企业打工。这也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即使你苦口婆心地把一个人培养成才,结果还没等对方给企业创造足够大的价值,对方给你发张好人卡辞职创业去了,届时你找谁哭去?
招人-离职-招人-离职,假如一家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永远没办法在组织架构这块实现稳定,哪来的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1.我曾经拜访过一家年营收40亿元的供应商,他们的薪酬体系特别有意思:32倍业绩,双年薪。
什么意思呢?假设某部门/项目组的总费用是100万,那么当他们创造的营收达到3200万时,就会人均双年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既要努力开项目,也要尽力去省钱。因为每增加10万的费用,都意味着必须增加320万订单。这种计算方式简单直接,且上有封顶。
这种做法,值得大多数外贸企业借鉴:假如一个团队/成员创造不了自身16倍的业绩,他们的存在价值有多高?假如一个团队/成员创造不了自身32倍的业绩,他们凭什么拿高额奖金?
2.用合作代替招聘。大多数工厂总想着自建外贸部门直接与海外客户合作,但根据过往实践这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事实上,建立“渠道”或“销售代理”才是最容易产生结果的做法。
譬如当优秀的员工迟早都会走上外贸SOHO这条路,那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直接跟SOHO、贸易公司合作呢?
假设我们招聘一名业务的工资+提成+奖金=15万/年,在20%毛利率的情况下,意味着对方需要拿下75万的订单才能覆盖自己的工资,拿下300万的订单才算是一笔不错的投资。但是在75万的订单内,却全部都是企业的风险。而且更要命的是,即使公司有新客户奖、新客户额外提成......对方也不会有多高的开发新客户积极性,毕竟打工人心态在那儿呢:跟好老客户的钱已经够我赚的了,那么辛苦开发新客户图个啥,又多不了几个子儿。
然后我们还得时不时地给对方做心灵按摩,担心对方会不会突然之间有什么诗和远方的想法。
可假如我们以让利10%的形式跟贸易公司、SOHO合作呢?表面看自己是少挣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同样75万元订单,在20%毛利率情况下,我们的毛利润是15万。但这15万却需要用于支付工资。
让利一半给贸易公司,10%毛利率情况下,我们的毛利润只有7.5万,但这7.5万却无需用于支付工资。
只有在订单超过150万的情况下,自有员工的收益才比与贸易公司合作更大。可我们能确保无论什么情况下,自有员工都能做到比临界点更高的业绩吗?
尤其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轻资产上阵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配置。
更关键的是:跟贸易公司合作给钱就行。对方自己会驱动自己,毕竟无论加班到多晚,那都是自家的事业。
当然了,你可能会觉得假如我跟SOHO或贸易公司合作,客户都掌握在对方手中,万一哪天对方不跟我合作,我岂不是扑街了?
我想反问三个问题:员工就是你的“自己人”吗?直接跟海外客户合作,客户就不会跑了吗?假如你产品给力,质量也没问题,客户为什么要跑?尤其在他知道一直跟进他业务的人,其实只是你“销售代表”的情况下。
分享大家一个我近期接触到的经典案例。
1.一家贸易公司,绝大多数业务都是SOHO,绝大多数采购都是实习生。公司自己狠抓的关键点:流量。
2.流量/询盘进来后,分配给SOHO跟进和转化,再交由实习生去平台或市场上采购。
3.假如达到基础的销售额要求,还会给SOHO发固定的补贴,增加大家的归属感。
不得不说,设计这种商业模式的人真的太聪明了,既确保了自己的重要价值,让大家轻易不能离开;又优化了公司的资产配置,轻装就能上阵;同时还能实现业务的不断扩大----不断招募SOHO群体就行。
总而言之,“人”真的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生物。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价值观百花齐放的时代,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与其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所谓的“团队管理”上,倒不如尝试外发出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相信我,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员工越多,越难挣钱。减员增效,业务外包,这八个字是我2024年对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建议。
事实上,我也是因为想明白这一点,才在2023年成立ASG,将公司业务集团化与平台化。假如你是SOHO或者贸易公司,欢迎加入ASG。假如你是工厂,也欢迎跟我们合作,帮你开拓一条全新的国际贸易新渠道,以一种轻资产的方式。
外贸创业上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