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穿越一把,我们从古吃到今

美食   美食   2024-05-09 18:31   北京  







新刊推荐


一期一会,《中国烹饪》5月刊又摆上了我们的书桌。随着这一期新刊展开的,是一种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穿越”式阅读体验。


无论专题着眼的酱与酱制,还是聚焦瞩目的京鲁菜系,抑或特别策划里即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的砂锅品类,无一例外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却又生发出别具一格的新式想象。作为现代社会中对古代文化传承最为具象的行业之一,餐饮业的奇妙之处在于,可以让人们切实地获取与古人相似的生活体验,却又在变与不变中探寻人生的真味。


古今同味,远近分甘,这一次,让我们以全新的面貌,与传统再相逢。






《中国烹饪》2024年5月刊 

一键下单新刊

获取更多精彩




专题



原来是酱




汉语中有一类特别的词汇,被称为“兼词”,指的是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常见的兼词有名词与动词、名词与形容词、形容词与动词等多种组合,而在烹饪的词典中,最常见的兼词之一就是“酱”——既是一种制作方式,也是一类美味食物。


中华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在烹饪中使用酱和酱制技艺,发展到现代,酱在名词与动词两个层面都有了极大扩充。面酱、豆酱、肉酱、鱼酱、果酱、酱油,单是种类已经令人眼花缭乱,更不用提这其中创意迭加的繁复组合。而从《齐民要术》的“十日酱法”到现代烹饪中的发酵技术,酱的方式一再更新,也不由令人感叹科技与理念结合下的巨大进步。


何以是酱,以何为酱?这一个字的背后是手法,也是味道,更是赋予厨师们的不可估量的创意空间。本期专题,让我们从“酱”聊开去。



聚焦



巡味论道·京鲁同辉




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利华饮食策划与《中国烹饪》杂志携手奉献的巡味论道深度访谈本期来到第二站——鲁菜。作为黄河流域饮食文化的代表,鲁菜的影响力辐射广、持续久。来自儒家学派几千年积淀的“中正”“平和”“中庸之道”思维,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等圣人之言奠定的饮食精细、用餐有礼的规范,兼之明、清时期进入宫廷,都让鲁菜获取了独特深厚的传承底蕴,自然也名店名厨辈出,影响力深远。经过百多年来的沉淀,承天时地利与人和,京城烹饪界发展出新派鲁菜——京鲁菜,为这一菜系再添新篇章。


此次登场的两位名厨,一位来自京鲁菜,另一位则来自传统鲁菜。董振祥是中国烹饪界在世界烹饪舞台上的代表性面孔,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流派,影响深远;陈宗明则凭借扎实的传统技艺驰骋互联网,收获了全球一众“云徒弟”。尽管风格各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弘扬鲁菜这门古老的烹饪艺术,让它在新世代里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如何理解传统与创新?如何做到兼收并蓄,平衡自我与开放的环境?让两位大师来为我们细细道来。



特别策划



砂里淘金 锅气十足




餐饮圈在经历过一轮轮如火锅、烧烤、麻辣烫的风口,下一个投资适度、见效快、跨地域、跨人群的美食风口会是什么?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砂锅”。


砂锅这一古老而传统的烹饪器皿,具有通气性好、吸附性强、传热均匀、散热慢等特点,砂锅菜肴更是南北皆是,北京、东北、川渝地区那些主营地域砂锅菜的老饭庄也经久不衰。而今,一些年轻的餐饮人又在挖掘传统砂锅烹饪形式的基础上,创新了很多潮流砂锅菜,同样受到热捧,各地域的小众砂锅菜品也因独具特色而被再度深挖,走进大都市,端上了有志迈向网红的店面餐桌。


2024年,被推上快行道的砂锅菜会是昙花一现,还是自此走向它的“飞驰人生”?我们一起来听听餐饮圈中的投资人、经营者、厨师、专家们怎么说。



环球食尚



邂逅伦敦觅食季




当一位曾经的久居客成为重归人,与一座城市的再度邂逅会让人产生怎样的视角与情感变化?这个问题,是我们与作者在阔别伦敦四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后,都想要寻找到的答案。


下午茶发源地的一人食、传统周日早午餐、网红快闪店、平价米其林餐厅……流连于伦敦的街巷,作者将尝到的味道与记忆中的一一比对拼凑,仿佛在描摹老友的轮廓。熟悉又陌生,变化与坚守,在绚丽的街市灯火中,食物带来的似曾相识让过去与现在完美交融。


没有买到玛莎的星空音乐盒,也会有希斯罗的旋转木马音乐盒在等你。人生的曲奇饼干块块香醇,每一场邂逅都是一期一会的奇遇。













责编 | 石叶馨

校对 | 予津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5月刊,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更多专题菜谱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鸡肉1 鸡肉2 | 鸡汤 

小龙虾 | 红烧肉 | 醋肴 | 素汤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烹饪》杂志创刊于1980年,40多年来,始终不遗余力地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为中国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美食的全球共享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