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5大筛查方法,你都知道吗?

教育   健康   2024-10-13 07:02   北京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约占75%1,2。一项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发现,我国近半数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等不良结局2。尽早筛查识别、尽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介绍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大筛查方法,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糖尿病周围神

变的临床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又称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一般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变,最开始影响下肢远端,随疾病发展,逐渐向近端发展,形成典型的“袜套样”和“手套样”感觉2


DSPN包括大纤维神经病变和小纤维神经病变等,且两者的症状和体征不太一样(详见表1),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由大纤维神经病变引起的。

表1 大纤维神经病变和小纤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2


实际上,多达50%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无症状的,如果未被识别且未实施预防性足部护理,则会增加糖尿病患者足部受伤的风险2,3因此,早期正确筛查准确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大

筛查方法及阳性判断标准



大纤维神经病变和小纤维神经病变的筛查方法不一样,临床上大纤维神经病变常用的筛查方法是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小纤维神经病变的为温度觉和针刺痛觉检查。建议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联合应用上述5项检查来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两种或以上检查方法相结合,可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


1. 踝反射:筛查方法及判断标准2


方法: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屈膝90°或跪于椅面上;检查者左手使其足背屈,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跟腱,足不能跖屈者,为踝反射消失;跖屈不明显,为减弱;轻触碰即有跖屈,则为亢进。

结果判读:若双侧踝反射皆减弱或消失,则表示大纤维神经发生病变。

2. 振动觉:筛查方法及判断标准2

方法:将振动的128 Hz音叉柄置于双足拇趾近节趾骨背面的骨隆突处,在患者闭眼情况下询问能否感觉到音叉振动,并注意持续的时间,检查时需与正常处对比。持续时间较正常缩短,为振动觉减退;未感觉到振动,为振动觉缺失。
结果判读:任意一侧振动觉减退或消失,均表明大纤维神经已发生病变。

3. 压力觉:筛查方法及判断标准2


方法:将10g尼龙单丝置于双足拇趾背侧,加力使其弯曲,保持1~2s,每侧重复4次,记录未感知到压力的总次数以评分,每次1分。

结果判读:若评分≥5分,认为大纤维神经能异常。

4. 温度觉:筛查方法及判断标准2


方法:在患者闭眼情况下,分别将检查仪两端(温度感觉为凉的金属端及温度感觉为热的聚酯端)置于足背部皮肤任意一点(避开胼胝、溃疡、瘢痕和坏死组织等部位)1~2 s进行检测,患者无法辨别两端温度差异则为异常。

结果判读任意一侧温度感觉异常,则认为小纤维神经已发生病变。

5. 针刺痛觉:筛查方法及判断标准2

方法:用大头针均匀轻刺患者的足背皮肤,由远端向近端。如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痛觉消失)或感觉异常疼痛(痛觉过敏)考虑为痛觉异常。


结果判读:任意一侧刺痛觉异常,即判断为小纤维神经功能异常。


总结



   若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会出现手足麻木、位置觉异常,也可能伴有灼痛、电击样疼痛和锐痛。



   尽早联合应用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及针刺痛觉5项检查进行早期识别并采取预防性足部护理,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足部受伤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6)540-557.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等.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5)496-511.

3. VolmerThole M,et al.Int J Mol Sci, 2016, 17(6): 917.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2401119







选择题:(多选题)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方法描述正确的是


A:在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及针刺痛觉5种方法中尽量选≥2种方法进行筛查


B:踝反射检查中,双侧踝反射皆减弱或消失,才可认为大纤维神经已发生病变


C:振动觉检查中,任意一侧振动觉减退或消失,均可表明大纤维神经已发生病变


X

D:温度觉检查中,双侧温度感觉异常,才可认为小纤维神经已发生病变

点击查看答案




这,就是您的专属平台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个在看分享

护糖天使
护糖天使致力于打造中国糖尿病领域专业的护士线上教育平台。为护士提供继续教育培训、临床实用工具及咨询互动等专属贴心服务。本站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学习与交流使用,均不涉及诊疗及处方建议,诺和诺德公司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