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习班动态】第十届量化历史讲习班报道(三)

学术   2024-07-14 10:47   上海  


授课第五天


7月11日上午第一场是香港大学的马驰骋教授带来的题为“Economic History of the Intellectuals(2)”的讲座。本场讲座马教授重点介绍了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科举的长期影响。在第一部分中,他首先介绍了知识阶层对于古典文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对于古典文化的崇拜可能会增加新思想传播的成本,对新经济、新技术的传播形成阻碍”这一研究问题。

马教授收集了《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祠庙数据,并根据祠庙性质进一步分类。他将圣贤庙数量作为解释变量,将现代经济发展(工业企业)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将地理因素(地形崎岖度、据河流远近、各个府的土地面积等)以及初始经济条件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经济中,圣贤庙和非圣贤庙的数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但开埠通商后,圣贤庙对现代工业有负面影响,而非圣贤庙则没有明显的影响。此外,马教授通过统计研究发现,现代科技期刊出版数量、工程师数量以及现代教育的入学率均受到古典崇拜的影响。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马教授简单介绍了对科举制度长期影响的研究。马教授展示了明清时期的进士总数量与2010年受教育年限的拟合曲线、控制若干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以及当代的调查数据,有力验证了科举制度对重视教育文化的催生作用。


香港大学马驰骋教授上课与答疑


上午第二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林展教授主讲,主题为“儒家宗族的量化历史研究:进展与反思”。讲座伊始,他向讲习班学员们简单介绍了量化历史研究中“X”与“Y”的含义,并认为在量化历史研究中寻求创新需要关注更有解释力、未被关注的“X”。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他从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以及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分别展示了儒家宗族量化研究中主要的研究议题,从而强调了儒家宗族研究的重要性。随后,他从宗族短期正面的影响、短期负面的影响、宗族影响的持续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罗列宗族的影响机制。第三部分中,他认为族谱数量、祠堂密度以及族田数据是目前文献中常用的作为衡量宗族时空差异的指标,但对于北方宗族来说,还需要考察其他指标。并且林教授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宗族兴起的原因。

最后,他强调,未来对于儒家宗族的研究需要关注家族内部的运作,找到直接的作用机制。林教授向讲习班学员们简单展示了中国家谱数据库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期望AI的加入能为宗族研究提供更大的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林展教授上课与答疑


授课第六天


7月12日上午的第一场讲座由鲁汶大学的魏希德教授(Hilde De Weerdt)主讲,主题为“What is data?”。魏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数据的概念化、历史实践中的数据类型和示例,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她向学员们推荐了相关的核心阅读文献。魏教授首先引用了Johanna Drucker对数据的定义,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数据?”以及数据(data)和获取的数据(capta)之间的区别。她认为,研究传播网络变化与社会和政治网络变化的关系时,不仅需要收集社会和空间等数据,还需要建立合适的数据模型。

接着,魏教授展示了基于《挥麈录》等史料的信息可视化结果,详细介绍了数字人文研究系统如MARKUS、DOCUSKY及ZGZY Parallels的功能、操作步骤及结果解释。这些工具在历史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魏教授以“数字对历史学家的意义”为主题,总结了本场讲座,强调了数字工具在现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鲁汶大学魏希德教授上课与答疑


7月12日上午,第二场讲座由大阪经济法科大学的伍跃教授主讲,主题为“清代文官人事制度及其相关数据的研读(一)”。讲座开始,伍教授首先强调了传统官僚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向学员们推荐了相关研究书目与文献。伍教授详细展示了官制研究的相关材料。

基于丰富的历史资料,他依次从任官资格、官缺以及内选等方面展开介绍。首先,在任官资格部分,伍教授详细介绍了文官任官资格的标准和铨政的基本原则,使学员们对文官选拔制度有了全面的认识。随后,伍教授展示了官缺定数的统计结果,并将其按族群、选授方法、授官之班、治理难易等分类。他的讲解条理清晰,使学员们对清代官缺的复杂分类和管理有了深刻理解。接着,伍教授讲述了文官内选及插选的规则及流程。

最后,伍教授以清代地方文官制度特征的介绍结束了本次讲座。他总结了分类管理官缺、限制主观因素、固定升降路线和考虑多种因素等特征,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上课与答疑

7月12日下午的第一场讲座继续由鲁汶大学的魏希德教授主讲,主题为“Creating Contextual Data”。此次讲座分为理论介绍和实际应用两部分。

在理论部分,魏教授首先介绍了可被标注的对象,并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进行语境标注。她指出,语境标注的目的是在建模和注释文本及图像来源的独特特征的同时,也促进其在历史分析和解释中的应用。她提到,虽然MARKUS平台比传统的文本标注工具有诸多优势,但在标注准确度方面仍存在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源文本进行语义建模,例如对设施上的铭文进行详细标注。

在实际应用部分,魏教授向学员们展示了Markup在MARKUS系统中的具体操作。她详细介绍了C.MARKUS、Docusky、Geoport、Docugis以及IMMARKUS等系统和界面的使用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实际演示,学员们对这些工具在历史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鲁汶大学魏希德教授教授上课与答疑


下午第二场讲座由大阪经济法科大学的伍跃教授主讲,主题为“清代文官人事制度及其相关数据的研读(二)”。伍教授首先比较了《缙绅录》、《同官录》、《题名录》及《履历档》等名簿类史料的可靠程度,强调了这些史料在官员种类、履历繁简、时间跨度等方面的差异。

随后,伍教授引用(清)陆海《本朝则例类编》等史料,展示了康熙四十五年吏部拟定分拨发往西南四省候补官员名单,并认为外补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弥补内选制度的不足,以及时应对外官出缺。他指出,候选官员常常出现壅滞现象,并以《杜凤治日记》为案例展示了候选与得缺后的窘境。由于内选得缺难度较高,外补制度成为入仕的捷径。但“花样”价格不菲且还需等待轮候。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利用分发制度前往外省候补不仅具有高性价比,还可以通过署事和差委“历练”,从而得到青睐。

最后,伍教授认为,从候补官员群体的面貌追寻他们被分发后的仕途和发展,通过数据库动态把握候补官员的任用方式与督抚权力的消长,对研究官员补缺情况以及杂职官员情况等具有潜力。这些研究课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清代文官人事制度。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上课与答疑


7月12日晚,讲习班的五个学员小组分别进行了第三次小组讨论。曹树基、陈雨新、李楠、蒋勤、马驰骋、马德斌、彭凯翔以及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教授应邀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在各组组长的主持下,学员们积极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热情地参与讨论,就各自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互动交流。授课老师们对每个小组的汇报都进行了深入点评,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此次讨论不仅促进了学员们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提升了他们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老师们的点评为学员们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和深化各自的研究课题。

五个小组学员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


撰稿:郭苏玮

             摄影:沈延岚/ 王安楚

编排:黎伟民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163.com。

量化历史研究
本公众号旨在打造量化历史研究交流平台,推广量化历史研究学术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现在主要发布《量化历史研究》辑刊、量化历史讲习班、量化历史国际学术年会以及量化历史研究相关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