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用户点击“降压参考”即可关注!
导 语:
血液检测是临床诊疗的关键依据,很多人都有在医院抽血检查的经历。鲜为人知的是,抽血前的个人行为,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甚至体位,都可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进而干扰医生的判断。
1
饮食:检测结果的隐形“调味剂”
不当饮食可能导致检测数据“虚高”。高蛋白、高嘌呤食物及酒精——如红烧肉、烧烤、海鲜大餐或饮酒,都可能使血脂、血糖、尿酸及某些代谢酶水平暂时上升,从而误导医生,按血液检查结果诊断为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因此,为确保结果准确,建议你在抽血前两天保持饮食清淡,规避因饮食导致的指标异常。
2
运动:检测结果的“波动器”
抽血前的身体活动,尤其是剧烈运动,能显著提升肌酸激酶、电解质、脂质、乳酸、尿酸等检测项目的浓度。运动后若感到肌肉酸痛,此时检测肌酸激酶往往偏高,而这一指标升高同样见于心肌损伤,从而可能混淆诊断。
因此,建议你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抽血,最好休息数日再进行。
3
药物:检测结果的“变色龙”
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机制复杂多变,主要分为三种:
①药物药理作用直接改变某些物质水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导致血尿素、血脂、血糖上升;
②药物或其代谢物直接干扰血液检测过程,如含颜色药物可能吸收特定波长光,影响相关检测;
③药物代谢物干扰检测物质与试剂的反应,如羟苯磺酸钙可干扰血肌酐的测定。
包括:咖啡因可致血糖、儿茶酚胺检测值升高;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可提升血尿素水平;头孢菌素类药物可造成尿糖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假阳性;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可影响肝功能检测中的酶水平;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环磷酰胺等可致血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指标异常;碘造影剂可致甲状腺功能检测值偏高;布洛芬、甲硝唑可使类风湿因子检测出现假阳性;脂肪乳可致补体C3假性升高;保泰松可影响血丙戊酸、尿总蛋白检测结果;多巴胺可致糖化血清蛋白假性升高;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茶碱假性升高;阿司匹林可致尿胆红素假阳性等。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易干扰多项检测结果。
因此,在进行体检前,应充分了解并重视这些外部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抽血前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并主动告知医生所用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体位:对部分血液检测结果有影响
在抽血检测中,体位对部分检测项目的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对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相关指标,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的检测,通常会根据检测需求分为立位检测和卧位检测两种方式。
立位检测:要求患者在采血前保持站立状态2小时,期间可以适当走动或扶墙以保持平衡,但不可坐下或躺下。这种体位有助于评估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的相关指标水平。
卧位检测:通常适用于住院患者,在早晨于病房内进行采血时采用。患者需保持卧床姿势,以反映其在静息状态下的生理状况。
由于体位对某些检测项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要求的体位进行抽血。不正确的体位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遵循特定的体位要求,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医生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依据。
END
撰文 |晓 峰
编辑 | 咖啡园长
图源 | 壹图网
点击卡片查看更多好文
期待你的“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