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的真相……

文摘   2024-07-01 07:30   广东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上班是为了下班。

我们上班就是为了下班,为了碎银几两,日复一日,慌慌张张。

当有一天,终于迎来了退休,没有了班上,指着每个月的几两碎银度日

今天,来聊聊养老金的问题

01

2024年10月1日,我国养老金“并轨”过渡期将宣告结束,“并轨”完成。

         

 

但是在聊养老金之前,还得先说说“老龄化”

         

 

长期吃着人口红利的中国,在还没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前,提前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顾名思义就是由生育率降低,出生人口减少,同时人均寿命提高,老龄人口增加,使得老龄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过高,就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这个比例高到什么程度才算得上进入老龄化社会?

         

 

联合国对此的定义是:当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达到了10%,或者总人口中有超过7%的65岁以上的人口,那么这个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老龄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至2022年。

2022,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9.8%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0978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4.9%

同年,出生率开始小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数,为-0.6%

         

 

目前,我国已经属于“深度老龄化”水平,而且未来这个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

         

 

国家卫生健康委王海东曾表示,2035年左右,中国将有超过4亿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个数目将超过总人口的30%。

         

 

老龄人口比例如此之大,养老问题早已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02

养老金成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社会问题的保障。然而,养老保险制度也衍生了很多问题。

         

 

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首先谈谈“不均”。

         

 

家庭中有一名60岁及以上的成员称为“老年家庭”;

相对的,家庭中没有60岁及以上的成员则为“年轻家庭”。

而“老年家庭”的收入差距明显比“年轻家庭”大——“老龄化”加剧了社会收入的不平等。

(图表中的指数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基尼系数越小,则反之。)    

         

 

不仅如此,在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当中统计了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数据表明,低收入家庭领到的养老金水平远远低于收入本就高的职工家庭。

         

 

差距从何而来?答案是——养老金替代率差异。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待遇水平不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的6%;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相比,不足其平均待遇水平的4%。

         

 

上班时,人家就比你有钱,退休后,人家领的养老金还是比你多几倍。富的人更富,穷的人更穷,收入差距在退休后还在继续拉大......    

         

 

还可以换组数据进一步感受: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仅为在职时工资的40%左右,而体制内职工的养老金能够达到在职时的80%—90%

         

 

这是什么概念?即使两个分别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退休前工资一样,他们退休后的工资能相差一半以上,也就是说一个“体制内”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能够分给两个“体制外”的,甚至还能有剩!

         

 

那么,是“体制外” 的人员都不够努力给社会做贡献吗?

         

 

一句话:“公平,公平,还是TM的公平!”

         

 

再谈谈“不安”。

         

 

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度。什么意思?

         

 

就是年轻的打工人所在的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用来养当前的退休老人的养老金。

         

 

   

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老龄化加速,未来的年轻人会越来越来少。现在的这批打工人当然会不安。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谁来替你养老?

         

 

03

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属于二次分配制度,除了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条件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收入分配的平衡

         

 

其实国家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缓解这种不平衡,为了改革铺垫了十年的过渡期。三个月后,养老金施行并轨制度,结束数十年来的“双轨制”时代。

         

 

铺垫十年之久的改革能否真的改善“不均”与“不安”?

         

 

所谓“并轨制度”,就是打破过去在“体制内”工作的人不用交社保的局面,变为和在“体制外”工作的人一样,由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社保的制度。

         

 

所以,这个制度影响的只是在“体制内” 的工作的人。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过渡期”之前(2014年10月)退休的人员完全没有影响。    

对于“过渡期”内进入“体制”,在“过渡期”后(2024年10月)退休的人员,取改革前后的两套算法中最高的一种来发放退休金。

而对于“过渡期”后进入“体制”的人员,退休后直接采用“并轨制”发放养老金。

         

 

那么,采用“并轨制”来发放退休金的效果究竟如何?

         

 

假如“体制内”的小刘,月薪5000元,工作了35年,上一年平均工资按5000来算。

         

 

“并轨”前,他能拿到的退休金大概是4000-4500元+职级补贴。

         

 

改革后,他的工资由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构成。

基本养老金:5000(社平工资)*(1+1(平均缴费指数))/2*35(缴费年限)*1%=175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8%(单位缴费的职业年金)*35*12(个人储蓄额)/139(计发月数)=1208元

职业年金:【5000(工资)*(8%(社保养老金)+4%(个人缴费的职业年金))*35*12】/139(记发月数)=1812元    

         

 

最终,“并轨”后小刘拿到的退休金大概是4770元。

         

 

也就是说,一通操作下来,改革前后的差距并不明显。

         

 

但依然有一点值得注意,改革后的养老金计算方法围绕着个人的缴费金额、缴费年限而得。

         

 

此举意图也非常明显,为了养老金发放的“公平”与“可持续”,就是在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意思就是谁交的多、交的久,以后的养老金自然就多~    


混知房产
让你明白房产这回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