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喊话了:基建先停一停!

文摘   2024-08-22 07:32   广东  

上海楼市、深圳楼市成交量已经反弹,6月全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跌幅首次收窄,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怎么买房,大家扫描我的企微,我会在内部直播的时候告诉大家!

01

范仲淹不用我多说了吧,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他写的。

不仅是个文化人,搞基建也是一把好手,可以说是搞基建的老祖宗了。

宋仁宗在位期间,吴州一带闹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照理来说,灾荒时期不应该是赈济灾民,与民休息吗?

这时范仲淹居然每天招募成百上千的工人修粮仓、堤坝、运河。

有官员看不下去就弹劾范仲淹,国家因为灾年已经收不上税赋了,你还在大荒之年大兴土木,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范仲淹后来上奏解释道:“我的初衷是想用这种方式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给灾民,他们就能自食其力”。

现在看来,通过搞基建解决就业,从而带动经济是咱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手段。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是消费、出口、投资

眼下的现状是:“出口”这个车轮子都冒火星子了,“消费”和“投资”依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既然如此,只好在另外俩轮子身上下功夫了。

拉动投资最快的办法就是“搞基建”,“基建”不能停。    

但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过度基建甚至项目回本无望的现象了,所以像之前一样大搞基建是坚决不行了。

之前的大基建,搞得就是大水漫灌,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如果修一条路,既不能起到招商引资的效果,也不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靠收过路费收回投资成本,那这条路就算再好看,它也是负债。

如果建一个机场,人流量甚至没有飞机班次多,那这个机场再好看,它也是负债。

贵州地理条件大家都知道:地无三尺平,整个省都是建在崇山峻岭之上,施工难度贼大。

这些年贵州的交通难问题被基建狂魔的我们,用隧道和桥梁解决了。

如今,贵州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已经排进了全国前五。

路是好路,但是算算账,一些施工难度困难的路段,修建成本达到一公里3个亿。    

但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当地客流量、车流量根本就没法跟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高铁通了,又分流走一部分客流量和车流量。

在人迹罕至的的山区造的高速路,看上去气势恢宏,但由于压根就没几辆车在这道上跑。

所以近些年高层对基建的态度是:先停一停!

从多地住建局纷纷更名“住更局”,这一点就可以很明确知悉高层现在对基建的态度,现在不要“无中生有”,而要“修修补补”。          

6月初,财政部官网就公示了一批即将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这也意味着这些城市的城市更新可以得到中央财政拨款。

     

相比大基建时代满天撒钱而言,相对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放水方式。

大维修的周期相对来说更长久,能给人们提供更长久、更稳定的岗位,源源不断地放水。

这对于众多打工人来说,意味着就业和收入都更稳定了

在经济低迷的当下无疑是给人们打了强心针。

我认为:导致房地产甚至整个社会经济低迷的核心原因就是缺乏预期、缺乏信心。

所以想要“救市”,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注入信心。    

而这一次大维修取代大基建就是最好的例子。

甚至可以这么说,经济这个东西,它的生命力源泉,就是信心。

先给大家列两组数据:10年前,4万亿的投入能带来42%的基建投资增速;现在,13万亿的投入仅能带来3.8%的投资增速。

随着地方债务的加剧,每多一个基建项目,地方身上背负的压力也就更大。

借钱搞基建,借的钱是要还的,所有的债务,本质是拿土地上的未来收入在折现,也就是寅吃卯粮。

地方本就债务缠身又叠加近几年房地产遇冷,导致这个投入产出比是越来越低。

与此同时,大基建遗留的问题还存在

一方面,基础设施后期的维护和保养都要烧钱

如公路设计年限是二三十年,实际情况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    

据统计,我国现在有差不多30%高速公路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每年都在上升。

这些以后都归“城市更新”管。

另一方面,伴随大基建时代崛起的庞大施工队伍何去何从

2021-2023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减少了近1000万人。

这些人随着基建项目减少而失业,从而转向了其它行业,有的就直接回老家务农了。

要是没有城市更新,这些“失业大军”将无处安放。

目前,新建商品房施工面积持续下降,就连房企都在抢着给官方干活。

比如安置房、医院、学校、体育馆、商业,大多可以交给房企来代建。

现在民营房企都在抢着干代建的活。    

城市更新很多项目也都可以外包给第三方施工单位。

如此一来,活多了,工地上的工人也就多起来了。

换句话说,大维修时代承接了大基建时代所遗留下的烂摊子。

当下,居民债务是影响城市房价的核心因素,不同城市之间的债务水平明显分化,我们基于居民杠杆率等关键数据,对20个超特大城市进行了梳理,具体可以看文章杠杆背后的秘密,中国20城供需关系分析~》         

 

02

尽管国内大基建已风光不再,但也不妨碍咱们把“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打包出口到海外。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所有体育场馆基本都被中国包工头承包了。

眼见“中老”高铁通车后,老挝和中国的出口贸易那叫一片火热。

这可把越南急坏了,所以前两天越南新任大佬访华后就出了新闻:计划2030年前投入146亿美金用于修高铁,我想着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订单大概率是煮熟的鸭子——跑不了了。

         

中国基建开始由内向外,全面走向世界,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基建总额达到21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广东省一年半的GDP。

出海的基建项目主要还是传统的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桥梁、港口……    

为什么要出海?

国内基建早已饱和,现在国内走的是维护+更新的路子。

从更高层面上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海外投资基建也是为了不被老美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卡住贸易咽喉,咱们可以把国内过剩的产能和库存更畅通无阻的转移出去。

比如中老铁路,当年花了70亿美元去建设的,我们出资70%,占据7成股份,获得了50年的经营权。

21年正式开通,23年创下累计2400万游客,和近3000万吨的货物运输,只要铁路正常运营,就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因为这条铁路,使得中国和老挝的贸易额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前我们两国的贸易总额是250亿左右,开通后翻了一番达到了500亿。

正因为有了中老铁路珠玉在前,所以越来越多国家向我们抛出了基建合作的橄榄枝。    

基建出海一是为了赚钱,二是打通了贸易链条,赚更多的钱。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一波产业升级了,智能家电,电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品独树一帜。

但以老美为主导的西方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大搞贸易壁垒,咱们原本就过剩的产能就无处安放。

就算第三世界国家想买,全球主要水路都是被西方把控着,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这也是我们援助别的国家修运河,修港口的原因。

比如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我们投资了40亿,获得了35年的经营权,现在成了地中海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不仅能有经营收入,有了这个港口作为贸易中转站还能把我们过剩的内销压力能顺利转化为出口。

国内尽管一直在刺激内需,消费信心一直就像霜打的茄子,所以大家长这一次转变思路了,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走出国际,这一波基建出海正因如此    

站在当下,中产阶层如何实现资产增值保值,可以看文章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3

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土地和建于土地之上的房屋本身并不值钱,

真正值钱的是土地之上的经济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预期。

以往的基建,都能带动一轮房价普涨。

         

 

然而这一轮城市更新不同于以往的是,注定只属于部分城市。

         

 

因为大水漫水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精准滴灌的时代。    

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和2015年的棚改货币化,

带来的结果是普涨,即便是三四线城市的县城,房价也能蹿一窜。

而这一轮基建,因为主要针对一部分有更新需求的核心城市。

         

 

因此刺激的效果只会集中在一部分的城市和房子。

         

 

三四线城市基本凉凉了,但一二线城市也未必就能吃到这波福利。

         

 

只能说一二线城市会在这轮放水中,最先获得财政转移和更多就业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有机会上涨。

         

 

但一二线城市大量的保障房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冲掉商品房上涨的预期。

         

 

   

所以,不是一二线城市都能一概而论,它们当中分化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剧。

         

 

当下,居民债务是影响城市房价的核心因素,不同城市之间的债务水平明显分化,我们基于居民杠杆率等关键数据,对20个超特大城市进行了梳理,具体可以看文章《杠杆背后的秘密,中国20城供需关系分析~》

上海楼市、深圳楼市成交量已经反弹,6月全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跌幅首次收窄,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怎么买房,大家扫描我的企微,我会在内部直播的时候告诉大家!

         

 

推荐阅读:《这样买房,多赚200万》

推荐阅读:《杠杆背后的秘密,中国20城供需关系分析~》


老实做人,踏实写文,不鼓吹,不煽动,让你明白房产这回事!

                       原创不易 点赞支持 

         

 

   

混知房产
让你明白房产这回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