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场景、真案例、真问题、真解决
点击上方老张说关注,交个朋友
口述|欧德张 整理|布道君
01
关于考核
Q1:小企业要不要对运营和业务做非常细致的考核,还是以拿到的结果为准?
我们经常讲“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但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你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要的只是结果吗?如果这个结果是以损害客户利益为基础的,如果这个结果是过度承诺才得到的,如果这个结果是违背企业价值观的,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所以,“一切以结果为导向”这句话非常有诱惑力,它让一切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埋藏了非常多的隐患。我们当然是要拿结果,但我们要的是对我们的长期目标有更好助力的结果,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结果。
所以我不建议任何公司,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只考核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我们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
为什么要看过程?是因为我们要找到一个健康的结果是有哪些过程构成的。另外,我们也要去看这个过程是否具备可复制性。不同的人拿到同样的结果所运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去看里面有哪些共性,哪些是可以在企业中复制的,哪些是相对个性化,无法复制的。
比如有些人在形象上特别有优势,或者人脉特别广,这些都促成了他们的高业绩。但这些因素是很难复制到别人身上的。
所以我们之所以要看过程,本质上是去看这些过程中有没有可复制的方法论可以提炼出来。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是,我们要去看其中有没有可能沉淀为知识的部分。知识的转化不仅是方法论的复制,也可以是变成流程,变成制度。这也是看过程很重要的一个角度。
很多人说华为现在已经不学习华为基本法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表层。其实,华为基本法背后的理念早已经融入它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晋升制度,甚至领导力培养计划中了。
第三,阿里有一句话很流行,叫“结果好,过程不一定好;结果不好,过程一定不好”。这句话是值得大家去细细琢磨的。
如果我们只看结果,觉得结果好人就好,这是非常片面的。有的人是手先到了,但是心没到;有些人心到了,但是手没到。我们肯定还是希望员工能够在心力、脑力、体力三个方面并驾齐驱发展的。所以我们未必要做精细化考核,但是要把过程提到跟结果同等重要的位置。
管理其实就是在管别人不管的东西。我们要去管那些能够让员工成长、让管理者成长的维度,这样团队才会发展起来。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一定是离不开人才培养的。
02
关于员工请假
Q2:我们公司的人比较少,员工要跟假期连在一起请假,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
不同意就行了,这个制度就直接定下来,在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因为公司的人少,员工一旦请假时间比较长,一定就会对工作有影响。
所以,每家公司可以根据情况,根据员工请假对公司整体的绩效影响的大小,去制定制度。而且应该清晰地告知员工。有的时候员工也不是要非得跟假期连在一起请假,当他不清楚可不可以的时候,他会首先选择去试试看。
想想看,当我们还没有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
当公司没有定义这件事情可做或者是可不做的时候,如果这件事做了对员工自身是有利的,他们就会很愿意去试探一下。
一旦他试探了之后,发现管理者没有说不,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就会做更大程度的试探。
久而久之,管理者一方面不喜欢员工这么干,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去规范。
所以我认为,遇到这样的事情,管理者需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员工觉得请假是他的权利。这点没错。但是制定不可以和法定假期连在一起请假的制度,也是公司的权利。当然,肯定也会有一些特殊事件需要特殊处理的,case by case,我觉得这都没有问题。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旗帜鲜明的主张,一定比模模糊糊地想寻求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但是没有给任何主张好很多。考虑的基本点还是看这件事对于整体是不是有负面的影响。
03
关于下属吵架
Q3:团体两个成员因为职责不清晰产生争吵,该如何调解?
那就把他们拉在一起,你们做一次三人对话呗。在企业中,职责不清晰是一种常态,是通往职责清晰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创新业务,或是公司创业初期,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是常态。而且,有些东西哪怕现在是清晰的,随着业务的发展也会变得不清晰。所以,不清晰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做管理呢,很多时候就是在做协调的工作,所以你们不如三个人对话一下,有可能你认为的不清晰,不是他们两个人认为的不清晰。
如果他们是两个管理者,就把两个团队拉在一起沟通一下;如果他们是普通员工,那你就在中间做主持人,让他们说出来他们各自觉得哪些方面需要清晰,哪些是对方认为是清晰的,但是另一方认为是不清晰的。双方做一次检核。
当然,你要让他们养成主动沟通的心态,也要学习沟通的方法。因为事情是动态发展的,可能这次清晰了,过段时间又不清晰了。所以他们需要去培养主动沟通解决问题的。不能一直让你来处理纠纷。
我们也不要期待公司非得出一个流程跟制度,来清晰两个不同部门的人的工作职责。这种方式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小企业更没必要这么干了,三人对话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也能够促进相互的交流。@
(以上内容整理自梵行茶局131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