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
8月18日至20日,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语文学科专项培训。课前,看到培训通知单里有余映潮老师的讲座,很是激动,因早就慕名。今得此机会,岂可错过?
开课前,主持人声称此次培训上升到国家级水准。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听课。也确实做到认真记笔记。
余老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环节简洁,教学思路有章可循,紧紧围绕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舍弃花里胡哨的外在形式,求本真,重实践,深受启发。
因此,撰文一篇,发在公号上。
没想到,自己随手写的这篇听课感悟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有爱探究的文友给我留言,探讨课堂“删繁就简”的问题。
初看留言,很是忐忑,我对余老的课接触不多,全凭听课感受来写,会不会词不达意?
另外,每个人理解不同,对课堂的把控不同,同样一个“删繁就简”,就可上成天壤之别的课。
所以,在此,我有必要谈谈我对课堂的“删繁就简”的理解。
删繁——删“花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课堂融入了音视频、游戏、表演等多姿多彩的教学手段,诚然,一定程度上,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但我认为,课要因生而异。低学段可以适当引入,但不可过量使用,否则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
低学段又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段,一节课拿来蹦蹦跳跳的时间多了,自然,诵读的时间就少了。
中高年级段,到了积累词汇、品读赏析的时段,同样,反复品读文本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所以,删去不必要的“花哨” ,为课堂腾挪出足够的时间去读、练,思考,不是更接近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语言学用为基础的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吗?
把每一节课踏踏实实地利用起来,把该掌握的语文要素一并在课堂上解决好,省去课后的“烫剩饭”,这不是高效吗?
余老的课,就是本真原味,不放佐料,追求“食材的货真价实”,他对字词的处理,精美句段的赏析,关键句的解读以及中心的把握都是用朴实的教风、温和的语言来传递,在平淡的话语里把课上到极致。
想想一节常态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有必要、有精力去花哨吗?
朴实、平淡,永远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
当然,不是一种教学风格可以独霸天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教育的春天才会更加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对于“就简”的理解,我想下一篇文再进行赘述。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无意争锋,只是对讲座的感受做一补充解读。感谢文友的留言,思维碰撞,必有火花,愿这火花助力我们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END——
推荐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