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转身就是偶遇(二)

文摘   2024-08-21 23:46   河南  


文/李欣


两次相遇,冥冥之中是给我指引吗?


我觉得我不能再等待。我要抓住这次培训机会,再续前缘。


我的心是这样想的,我的嘴巴却不是立马这样做的。


第一天培训,我没有主动搭话。还有两天的时间呢。


再聚首,我是不是来点仪式感呢?我要不要准备个小礼物?买朵花?


最后想了想,还是算了。这不是我的风格。


下午的培训很精彩,78岁的余映潮老先生把五彩斑斓、华而不实、多此一举的课堂教学批的狗血淋头、一无是处,强调语文的本真,课堂要删繁就简,什么导学案、大单元、任务驱动等等,都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进行,否则过犹不及。



余老犀利的点评中提到的教学现象道出压在老师们心头的“层层枷锁”,那一刻,1500人的会场,掌声不断响起。掌声,表达着大家的心声。酣畅,过瘾。


最后的听课时段,我真把“认亲”忘记了。


好饭不怕晚。


先把纯真的过往从记忆的长河里撷取出来,回味一二,作为我们再见面的序曲。


35年前,我们在小学三年级时成为好朋友。那时候交朋友的方式很搞笑,也很有仪式感。


“咱们各(交)朋友吧。”“中!”


双方约定好。


然后,我们分别跑到校门外唯一的一个小卖部里,一人买了一张八开大小的明星画,送给彼此,交友仪式正式完成。


从此,我们成为名义上的好朋友。彼时,因为我们不同村,相处很少。记忆里不知道在一起玩了多久。但我知道,她的家境不错。


我还记得,一天中午,她邀请我去她家吃饭,于是少年活泼的我便走了二里地,去吃了童年记忆里不可抹去的一碗咸干饭。色淡而味美,成为我舌尖上忘不掉的美食。


因此,我曾写过一篇《一碗咸干饭》,回忆这份美好。


一碗咸干饭(点击可读)


那一学年结束,她便随父母进城上学,从此,我和她被空间距离拉开了。


再见面,已是20年后。


在一次县级普通话培训会上,意外地相逢。这段友情再萌芽,似乎是为了弥补年少的缺憾。


那天中午,我去了她家,见到了她的妈妈,他的父亲已不再。这是我知道的。吃过饭,我俩在离她家很近的一个小花园闲坐,花园很幽静,印象很深。


那天分别后,隔了几个月,借着机会我再次探寻她家,但是,无论我怎么找,一个巷子一个巷子地进,竟如桃花源般遍寻不到,令我困惑好久。


零几年的时候,没有手机,所以,我们再次失联。


忽连忽断的的联系,像极了接触不良的信号。给人以扯不断又抓不着的感觉。


越是这样,人越是想要得到。这就是我此刻的心理。


因此,我孤注一掷。


第二天午饭后,我看到了坐在我后排的她,这座位真是安排的巧,我的乡镇刚好紧挨她的乡镇,前后排,这不明摆着“认亲”大会吗?一千五百人呢。这么多的见证者。


我扭过头,看着她,微笑着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认识我吗?”废话!认识还不和我说话?


她把头凑过来,依旧腼腆地说“我也看着像你。”


自此,信号接通。


我们聊了近况,聊了家庭和孩子,生活还有工作,一时语塞,陷入尬聊状态。


下午也没聊的很嗨。


晚上回家来,我翻了三本相册,找到了我们上小学三年级时的照片,我骑在摩托上,带着她,一脸懵样,傻得可笑又可爱。


我把照片传给她看,她说这样的照片都在老家没带过来。35年,时间不断也不长。后两天的培训,我们有意无意地聊一句,但是似乎把话聊完了。似乎无话可聊。


微信时代的尴尬!


但,好在,偶遇,圆了我多年的梦。


                      ——END——

欣读写
读书 写作 提升自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