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妇产科年鉴丨王志启教授: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最新进展

健康   2025-01-13 17:44   北京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新发患者占比及死亡患者占比均无明显变化,但随着卵巢癌死亡占比下降,子宫内膜癌死亡患者占比已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的第5位。尽管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理念逐渐铺开,免疫、靶向治疗等研究不断推进,但患者预后改善尚不明显。而且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主要应用于辅助治疗方案的确定中,但是手术治疗方面,仍进展较少。国内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多采用的手术为腹腔镜/机器人辅助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但是,是否需要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是否可以保留年轻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手术路径上是否均适合腹腔镜手术等,目前缺乏结合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值此岁末之际,妇产科在线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志启教授,就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最新进展予以回顾总结,以期规范其临床应用。


一、子宫内膜癌的手术途径


在手术途径方面,美国GOG子宫内膜癌专家共识指出,微创手术是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尽管在子宫颈癌微创治疗开展过程中,LACC研究的结果及后续相关研究对于子宫颈癌患者微创手术的肿瘤安全性提出质疑,但是与子宫颈癌不同的是,子宫内膜癌的微创治疗在近10余年来,已有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LAP2研究及LACE研究等均提示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进行微创手术并不影响患者预后。

子宫内膜癌微创手术存在部分与子宫颈癌微创手术类似的肿瘤播散途径,如二氧化碳气腹、超声雾化、举宫器挤压等,那么结合不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因、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差异,子宫内膜癌微创手术是否仍存在某种风险?为此,我们团队通过对TCGA子宫内膜癌数据的分析,发现对于微卫星稳定(MSS)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创手术是不良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2.449,95%CI 1.064~5.639,P=0.04),而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患者,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患者的RFS无明显差异(P=0.48)。

基于生存分析,生成三种分子亚型,其中亚型1携带POLE突变(POLEmt)、MSI-H、同源重组修复(HRR)通路突变或MUC16突变(MUC16mt);亚型3携带TP53突变;亚型2没有特定的分子特征。在开放手术队列中,三种亚型显示出相似的生存结果,而在微创手术(MIS)队列中,三种亚型的预后显著不同,亚型1最好,亚型3最差。在逐步Cox回归分析中,分子亚型是接受MIS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手术途径究竟对患者肿瘤预后是否存在某种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本院的子宫肿瘤团队也正在进行相应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为P53异常患者。


二、年轻患者卵巢的“去”与“留”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有研究证实,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如果切除卵巢则可能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提高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患者骨质疏松等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但是,如患者保留卵巢,可能遗漏卵巢的子宫内膜癌转移病灶,增加激素依赖的子宫内膜癌复发风险,同时增加后续发生卵巢恶性肿瘤风险。那么是否可以保留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学者对1988年至2004年SEER数据库中年龄≤45岁的3269例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02例(12%)患者保留卵巢,结果发现与切除卵巢患者相比,保留卵巢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HR=0.58,95%CI 0.14~2.44)及总生存(HR=0.68,95%CI,0.34~1.35)并无显著差异,提示保留卵巢并不影响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其他研究结果也有类似研究结论。


但如何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保留卵巢?有学者研究提出,如患者为45岁以下、内膜样癌G1-2、浅肌层侵犯、淋巴结阴性患者、影像及外观正常卵巢,几乎无附件受累情况,可以保留卵巢。因此,保留卵巢的评估和决策非常重要。对于年龄≤45岁的临床I期、G1子宫内膜样癌患者,2021年美国学者提出保留卵巢的“2步骤”方案,即术前评估和术中评估。

术前评估包括:卵巢癌、内膜癌、结直肠癌家族史、绝经状态、个人肿瘤史、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MSI状态。

术中评估包括:子宫外转移、分级变化、深肌层侵犯、宫颈侵犯、肿瘤病灶大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卵巢异常等。总体上也是尽可能除外卵巢存在内膜癌转移以及出现同期或随后继发的卵巢癌等可能。


三、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是重要的手术步骤,但是也是存在较多争议的内容。早在2014年,Mayo诊所选取数据库中1932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肿瘤分级、病灶大小和肌层侵犯深度,分为淋巴结转移低危组和高危组,其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4%和6.4%(P<0.001),提出低危组淋巴结转移率低,NCCN指南建议对该组患者可不必切除淋巴结。2010年已有文献对于1851例考虑为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患者是否接受淋巴结切除,患者的总生存及无复发生存均无差异,提出对于临床I期患者淋巴结切除不改善患者预后。

2013年国内研究,纳入244例内膜样癌患者,207例(84.8%)进行了盆腔淋巴结切除,其中,17例(8.2%)存在淋巴结转移,127例(52.0%)进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其中5例(3.9%)存在淋巴结转移。生存分析显示,是否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或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患者的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均无显著差异。系统性淋巴结切除存在手术时间延长、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等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提示前哨淋巴结切除可以很好地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状态进行评估。

但是,淋巴结状态与分子分型是何关系?不同分子分型患者淋巴结处理是否相同?我们选取2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淋巴结转移者3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2.2%(36/295),不同分子分型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为,POLE超突变型1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0;MSI-H型5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0%(4/50);CNL型17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0.3%(18/175);CNH型5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5.5%(14/55),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4,P=0.006)。

而且不同分子分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不同,MSI-H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病理类型(OR=29.010,P=0.012);CNL型为肌层浸润深度≥1/2(OR=4.995,P=0.025)、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14.577,P<0.001);CNH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病理类型(OR=7.451,P=0.037)、子宫颈间质浸润(OR=22.938,P=0.037)、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9.404,P=0.013)。在POLE超突变型、CNH型患者中,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和双侧检出率较低,并且各型患者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POLEmut)、91.03%(MSI-H)、96.36%(CNL)和100%(CNH),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I-H组阴性预测值偏低,临床应用过程中需引起注意。

基于此,对于不同分子分型患者,淋巴结处理应存在不同。POLEmut患者经充分评估后,可以考虑不进行淋巴结切除;MSI-H中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应考虑淋巴结切除;CNL常常较适合前哨淋巴结切除;CNH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25.5%)且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低,需酌情考虑淋巴结切除。


四、小结


总之,子宫内膜癌近年来在分子分型、免疫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存在较多进展,但患者生存预后改善尚不明显,分子特征也主要应用于辅助治疗方案的确定中,但是初步研究结果已经提出对子宫内膜癌个体化手术的需求,但如何制定更加具体的个体化子宫内膜癌手术方案,仍需不断探讨。




专家简介

王志启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生殖中心主任、妇科主任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副主任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妇科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妇科肿瘤专家学组常务委员
北京妇产学会妇科肿瘤精准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文化协会女性健康文化分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妇产与妇幼保健分会委员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医药》、《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机器人外科学杂志》等专业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肿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2项,首发基金项目1项。
参与的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医学转化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未经平台及作者授权谢绝转载。若擅自转载或截取部分文字、视频以及声音的,或盗用改编用于商业用途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24妇产科在线年终学术盘点专题页

妇产科在线
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