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进一步扩展学术传播范围,实现临床经验共享,完善规范化诊疗,妇产科在线特别开设了“有例可循”栏目,汇集全国各地妇产科领域经典病例,云分享诊疗经验,在线解答疑难问题,“病例解析+名咖点评”带你从不同视角提升临床思维,给你“醍醐灌顶”式学习体验!本期将为大家分享一例临产后胎头高浮未衔接的病例。
病例提供者:班小娟
病例摘要
其他病史:既往体健,无肝炎或结核病史,无手术或外伤史,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未触及异常,肝脾未触及,腹膨隆,孕足月大小,宫高34 cm,腹围95 cm;宫缩不规律,头位,未入盆,胎心142次/分,估计胎儿体重3600 g。经阴道检查:骨盆外测量未见异常,宫颈软,居中,宫口未开,胎头棘上3 cm,宫颈Bishop评分6分。
初步诊断:宫内孕39+6周 第一胎头位 有产兆
诊疗经过
一、流行病学
妊娠期卵巢肿瘤的发生率在0.05%~2.4%不等,其中大部分为生理性卵巢囊肿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约占妊娠期卵巢肿瘤的1%~6%。妊娠期卵巢肿瘤主要发生在妊娠早期(21.4%~75.7%),随着孕周增加,发生率逐渐下降,妊娠中期为10.9%~44.4%,妊娠晚期为4.0%~22.2%,产后为0~7.1%。约70%在妊娠早期发现的卵巢肿瘤,随着孕周增加可自行消失;持续存在的卵巢肿瘤中,约有3.6%~6.8%最终病理诊断为恶性。
二、临床表现
妊娠期卵巢肿瘤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偶有妊娠早期合并巨大卵巢肿瘤者可见腹部膨隆。鉴于妊娠期的特殊性,常规妇科双合诊检查常被医生忽略,加之增大的子宫影响检查结果,故妊娠期卵巢肿瘤多在常规超声检查或剖宫产手术时意外发现。妊娠期卵巢肿瘤患者也可表现为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部或背部疼痛、便秘、腹胀和泌尿系统等症状,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在正常妊娠中普遍存在,因而常被忽略,致使少数患者发生肿瘤扭转或破裂引发剧烈疼痛时方被重视。
2、磁共振成像(MRI)
MRI检查可清楚显示盆腔软组织结构及淋巴结,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准确率可达93%。一项随访4年的大型研究发现,在妊娠早期行MRI检查不增加死胎、新生儿死亡、先天性异常、肿瘤、视力或听力损伤的风险,1.5T MRI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诊断需要。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妊娠期使用3T MRI检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听力损伤(随访到出生后12个月)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CR磁共振安全操作指南文件2013》认为,在妊娠任何时候,包括妊娠早期行MRI检查安全。在子宫增大、超声评估有困难时,MRI更有助于判断卵巢肿瘤的性质,同时可用于术前评估肿瘤侵袭范围及分期,评估腹膜、盆腔淋巴结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用以指导和决策治疗方案。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常用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评估肿瘤侵袭范围,但因CT具有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单次盆腔CT检查,胎儿接受电离辐射剂量为0.01~005 Gy,甚至更低,但即使低于0.05 Gy的安全阈值,仍不排除增加妊娠早期流产、先天性畸形、胎儿生长受限、围产儿死亡及儿童癌症的风险。此外,联合碘化造影剂的增强CT有可能增加短暂抑制胎儿甲状腺的风险。
4、肿瘤标志物
妊娠期存在胎儿抗原如甲胎蛋白(AFP)、hCG和糖类抗原(CA125),与胎儿的发育、分化和器官成熟功能相关,在妊娠期可出现生理性增高并随孕周波动。另外,当胎盘或胎儿异常(如子痫前期、唐氏综合征、开放性神经管缺陷),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升高。故非妊娠期常用的卵巢肿瘤标志物在妊娠期的诊断价值受限,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妊娠期连续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卵巢肿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受妊娠干扰需要连续检测,而超声和非增强MRI在妊娠期可安全使用,且两者对于判断卵巢肿瘤性质具有较高准确率,故妊娠期卵巢肿瘤的诊断与评估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四、治疗方案
1、期待治疗
多数妊娠早期的卵巢肿瘤(<5 cm)可自行消失,若无症状,多不需要处理。因此,对于妊娠早期的卵巢肿瘤(5~10 cm),只要其恶性风险不高且无急腹症表现,应鼓励期待治疗,密切随诊。妊娠中期(孕14~16周)再次行超声和(或)MRI评估,若可疑恶性,则考虑手术;若无恶性风险,仍可继续随诊(需向患者交待病情)。妊娠晚期若无临床症状,并除外恶性可能,则继续观察,待剖宫产或阴道分娩后6周再评估。
2、手术治疗指征
妊娠期卵巢肿瘤出现以下情况,如高度怀疑恶性肿瘤、伴发急腹症(如囊肿扭转或破裂)、肿瘤直径>10 cm并持续存在、出现严重合并症(如肾积水)、估计肿瘤引起产道梗阻等,则需要考虑手术干预。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0).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 36(5): 432-440.
班小娟 副主任医师
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妇产一科副主任医师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并授权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妇产科在线】和专家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投稿邮箱:fcktougao@126.com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