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差异性对比

文摘   社会   2023-10-05 12:12   甘肃  

我从18年开始领受复旦大学老师们的课程,零零洒洒写下了五万多字听课笔记,再加上自小喜欢哲学遂阅读了基本哲学书。今天就“东西方哲学传统的差异性”这一课题,的一些思考,分享于“边坝仓”公众号,不足之处请雅正为谢。

我们这个时代全球面临的最大的一个课题,就是“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西化,它预设的背景是传统是有问题的。

东(东泛指汉地)西方。在历史的经验之上都发展出了各自的“人文”主义思想。但却大相径庭,西方的人文是相对宗教的,

中国的人文就是世俗。

这里不存在哲学层面的价值好坏,哲学一直解决的是事实判断不是价值判断,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是好不好。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带个人情绪和文化孰胜孰劣等涉及到情感的问题,而是以一个中立的立场,去理性思考这背后的问题。

现在我们先对上述“西方的人文是相对宗教的”论据进行考证,笛卡尔是西方理性传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其实反对的是“我信仰故我得拯救”的宗教社会的思想。这也同时奠定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

第二个论据“中国的人文就是世俗”知识构型上讲,中国(汉族)文化是人文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是“天道”不是通过“天谕”来道明人事。这点跟其他民族完全不同。周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它是知识中的知识。除了经史子集,东方哲学最具特色的一脉是《易经》,周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它是知识中的知识。中国没有哲学但以周易为中心三在各个推演的思维这就是哲学性思维。

举行考考试的,唐代以降中原的知识谱系是经、史、子、集。子部里面有方几和医学,集部包含诗赋,经部囊括了人伦纲常社会秩序的儒学思维而史部记载前任的经验。

《经》当中的《论语》是孔子对学生们将六经和六艺的净化,《孝经》是行动指南。这个排序在唐代《孝经》放在前面,汉代是《论语》放在前面。这个恰恰是因为唐代“孝道”成问题了,历史往往要从现象看反面和本质。

中国因其惯性和根深蒂固的“士大夫”思想很难兼容其他文化,最明显的案例是晚唐五代的时候对佛教思想引起的争端。宋代甚至唐朝开始抵制佛教开始复兴儒家,《中庸》是对抗佛学的最大利器。这未必是正确的,就好比中国走向现代化为什么步履蹒跚,这也也有其内在的“儒家傲慢”。

我们现在推崇“国学热”,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广义来讲对经史子集四部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再狭义的话就是对四书五经有个认知,再狭义就是对四书的认知。

对比而言西方的思想体系又是什么呢?其实实际上讲,谱系是西方知识架构已经被我们所吸纳,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兴办理、工、农、商、文、法、医的架构开始,从图书馆到大学的系分法都是西方谱系在中华大地上的延续。

哲学而言PHD学位已然是最高的段位,但这种学位荣誉的背后。不像以前的科举考试是一种“延续”的规则,而是一种“断层”的现实。这种断层是必然的,因为方法论上它是需要通过,逻辑,纯粹的理性、归纳逻辑、演绎逻辑、分析逻辑。精细化和标准化。因此西方的哲学的理论是结构形态化的。而中国的传统是广博的知识。经验让知识越来越丰厚,这就是归纳,最后知识体积越来越大,成为了经验主义的形态。甚至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无形态的,是弥漫在整个文化中的一种形态。这不是因为人种差异,或是外物造成的,这主要是因为知识形体不一样造成的。西方的知识形态,如马克思讲阶段论欧洲的知识形成的阶段是不一样的。中国是连续性的是经验的,西方社会往往是断裂的,知识也是如此,创新意味着变革,西方文化的这一特性就是如此,中国讲究创新但还是扔不下传承,因为它是经验的传承的。中国的理性是实践理性。但后现代无孔不入,现代文字语言上也有变化。我们后发国家都在面临“现代化”的危机,本土文化面临消融的同时,全球化经济又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腾飞,所以在现代与本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本人认为遑论历史、政治立场日韩新加坡等过作为同样的东亚人却好像走出了一条不错的道路值得我们学习。

边坝仓
状态 归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