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提倡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此处所说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主旨内陆汉学的经典。
既然要弘扬,首先要明白何为国学。广义来说是对《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亦或是四书、有个基本认知的基础之上实现现代化的阐释。
在学汉文的时候,我最先接触的是文言文。记得老师对我很苛刻,不仅每天要熟读《论语》、《道德经》和他甄选过得古诗词、典籍,老师每天还让我对黄老、孔孟庄荀的思想进行优先程度的理解汇报。
但我回想起来那段岁月其实蛮有趣的,我们翻烂了《学生作文奖汇编》,也将《中国上下五千年成语典故》翻烂了。
有一天我拿着藏族的“喜旋太极”给老师看,刚开始老师不以为意,但我和他(两个军事迷)在一次翻阅古军事书册的时候,里面吐蕃军竟然会使用八卦阵,从那时起老师也对这个问题高看一眼,不过始终也没有给我什么明确的答案。
还记得最后老师教了三年左右的汉文,最终离开拉卜楞寺回北京的那天,我自发写了一篇《我的汉语老师》献给他以示谢意。显然他很高兴领受那么一份礼物。那天中午老师第一次把我的“写作”读地那么认真,又将它像个奖状般收藏起来。中午还给我炒了一顿火腿肠拌鸡蛋炒饭。
老师让我学孔孟之道,我却性格叛逆,喜欢读《易经》。
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我就在经师处学过一点占星(中国占ནག་རྩིས།),所以学起来不会有陌生感。藏族的历算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汉地引进而来的主要以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二十八星宿之学为基础的《黑算》,另一套则源自古印度,称为“白算”现在的时轮金刚学院运用的那套算术基本就是此类。
太 极
སྲིད་པའི་དགའ་འཁྱིལ།
“圣人之道四焉:就是以辞、变、象、占这四种方式来观察一个人。”
那时候不懂这些,但觉得学八卦感觉有趣,虽然都是用藏文在叙授课,但内容都是什么乾表天、坤(ཁེན)表地、坤(ཁོན)表地:巽(ཙིན།)表风、震(།ཟོན།།)表雷、坎(ཁམ།)表水、离(ལི།།)表火、艮(གིན)表山、兑(དྭ)表泽等等。、
还有十二星宿的布阵图等等。那时我才年仅九岁,但对这些还是蛮感兴趣的。
阴阳之气结合而盛,阴阳之气散尽而衰。以人来讲,阴气构成肉身,因为阴气是地,阳气是身体的功能可称之为“气”(隆རླུང་།)。
呼出去的气是热的往上走的,吸进来的气是凉的是往下的,所以阴气是下面的气,阳气是上面的。
天是往上的气构造的,地是往下的气构成的,因此万物都可说是有“气”所构成。阴阳构成的内在几机理就是如此。阴阳气的消长都是有内在规律的。
人尸体烧完了之后只剩系一盆灰土那便是阴气。而阳气则会蒸发掉蒸发掉。
传统学上说阴气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魄,阳气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魂。魂魄分离就是死。魂从百会穴飘走,魄从脚底入地。
死了之后魂就会慢慢消散,跟烟一样,死了之后肉身不坏,魂就不散,而为了选阴宅(墓地就是为了保存肉身)产生了“风水”。风水就是这么演化而来的。
在给我讲完《易经》就接着给我们讲了“风水”,当时并不明白此二者的连贯性。在复旦听课期间有会老师不经意间说到:“易经与风水”关乎着人的生死。我想了半天才明白其中的奥义。
中国的自然观是从《易经》得到的,《周易》原来只是占卜书,“退天道以明人事”。后来孔子在此基础上将《周易》改为《周传》,从此一本占卜术变成了儒家的伦理哲学的书
而到了宋明理学这里。北宋程颐所著的《程氏易传》之中,以卦、爻、彖、象,也就是六十四卦来解释事件一切事物的本质。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案例,每个卦有两个爻,总共就是三百八十四爻。就是三百八十四个案例。这一类情况背后的性质取平均值就是“聚合”。这就是原理。
这四种独立的方法就是理性的分析,是推测事物背后的本质。这是宋代哲学的一种取向,宋代理学从易学中出来的时候就是在用理性的方法把我背后的理。宋代理学是在不脱离“象”的状态下,认知背后的理。这就是宋明理学。这也是“理”的成立,是中国哲学上理的初始。也是中国能成为理性社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