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送完儿子上学,一般是我最先到办公室,这段时间极端的清净,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访客。沏上一壶茶,瞟一眼窗外,萧杀的风,无情的打着树尖已毫无生气的枝叶。打开电脑,这一天便开始了。前天交流群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和一位黄工,因为一个小问题,争论了大半天,直至不可开交。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垫层与桩头的扣减关系,垫层和桩头交接,是否扣垫层体积。今天不是回复这个问题的,群里已经做了回复。说实话,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完整的算量了,计算规范都翻得少了,不像以前,为了找到一个答案,翻遍定额、定额解释各个章节。现在定额、规范都有电子文件,检索极其方便,找答案相对容易。 商务造价人员,与人核对工程量、造价成果是工作的一部分,对象可以是业主方、分供方、审计方等等。与人辩论是常事,怎么样让人接受你的观点?
先说一个案例吧,在10年前某项目业主方为某知名私企,单层工业厂房项目,桩承台+零层板,有较多的设备基坑和工业地沟,因地处海滨,土质为淤泥质土,深坑都有灌注桩支护;因为赶工期,边设计边施工,所以合同价格是按地方定额,以费率计取。我们这边商务是一位大姐负责,业主方预算科主办也是一位大姐,刚开工没多久,两位便一直为了现场的工程量吵吵闹闹,总是达不成一致意见,一个偏要这个量,一个偏不给。我方的大姐在项目呆了3-4个月后离职了,我顶上去在项目上待了一段时间。我是个不太喜欢吵架的人,任何问题终有解决方案,如果没有是因为你准备的方案不够而已。我梳理后发现问题所在:没有积极的办理签证。比如有一个涉及比较大金额的项目:当地定额规定含水率大于25%土方工程项目人工和机械均可以乘以1.5倍系数,而现场的土质情况如下图一、图二照片。预算科张工一直认为该给一部分,到底该给多少说不清楚,两位女同志也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图一(现场土质情况)
图二(现场土质情况)
我立马找到预算科张工,摊开平面图,说这个含水率肯定全部超过了25%,您图上随便选几个点,我要做环刀取样送检测含水率。最后她在图上圈了几个地方,我请来试验室,叫上了他们工程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做旁站,取样送试验室。几天后结果出来,果不其然全部超过25%。接下来我便做签证(内容详见图三),附上了现场大量照片、检测报告以及地勘报告中土层特征页。签证顺利找监理、工程师、预算科各个部门签完后,所有的争论就结束了。
图三(现场签证示例图)
第二个签证也有代表性,涉及金额不大,这个项目有比较多的深基坑,总包进场时深基坑四周都已经打上了灌注桩,起到围护及支护的作用,设备基础施工完毕后,这些灌注桩有影响管沟,需要截除,而且长度都很长,当地当时2008定额是没有截除超长灌注桩子目的,只有50cm内截除灌注桩桩头的子目,是按个计量的,并不适宜于本项目,为此我们编制了一个补充子目,但预算科张工不认可,好吧,那咱们上定额站咨询。定额站对这个子目挺感兴趣,我们做的测算除了人工,相关的机械如空压机、发电机也特别的细致,定额站有一位陈姓老先生,一看也是一位老学究,表彰了我们的做法,交流过程中也强调经常和项目合作,新工艺新技术的子目增编工作也是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算出来的,然后提到要到项目实地调研一下,我们也热烈欢迎。在定额站的支持下,双方的争议就解决了,定额站在2012版定额中,将灌注桩桩头凿除改成了按立方米计取了,这是后话。这个项目1年多的时间,总共办理了大大小小的签证152项,差不多平均3天一份(见图四)。图四(现场签证台账)
回到问题本身,在核对过程中遇到争议,双方唇枪舌辩在所难免。如何快速解决争议?
我觉得商务人员,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清楚你和对方争论的焦点到底在哪里?可不可以在辩论前(商谈前)用文字把双方的焦点一条一条整理出来?除了己方的诉求外,对方的诉求是什么?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诉求,你不给我就是故意刁难。
以上面的案例来说,最后业主预算科的张工前面不给,后面为什么都给了呢?是因为张工有一个根本的诉求我方一直没有解决,就是完整的书面的证据链支持,谁都知道定额上有含水率超过25%这么一条,拿来就可以用,可是,你要考虑,对方最后可能也会面临内审,虽然有照片显示含水率很高,但到底是多少,到底该不该所有的土方都给?所以当我方所有的书面证据链摆到监理、对方工程部、预算科的时候,大家都顺理成章的签认了,到了张工那里直至结算都没有任何人再提出任何异议,涉及金额50w+。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说过一句话:“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问题,所谓的换位思考,不能只想着自己的问题,自说自话,遇到争议的时候,想想对方的痛点在哪里,我方的痛点在哪里,在每次会谈或沟通前,解决对方合理诉求的情况下,能不能多有几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供对方选择,这有利于尽快达成一致。商务谈判,要有取有舍,在费用申请文件报送出去之前就应该做好规划与分析,哪些是可取舍项,哪些是底线都得清楚。
多读规范,用词用语不讲外行话,《GB50500国标计价规范》及其配套的计算规范,各省市的定额,国标合同范本都有“术语”,术语现在都在慢慢的统一。比如“签证”的叫法,以前多种多样,现在国标计价规范和国标合同样本,都统一成了:“现场签证”。
首先,我们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提出问题前,先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一步不是去问别人,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格物致知”(图五来自网络),前面说了,现在资料文献唾手可得,这个“物”就是你面临的问题,通过关键词检索(快捷键Ctrl+F),找不到结果网络搜索找一遍。“格”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种答案,也可能找到多种答案,通过自我判断,最终找到终局。确实找不到确凿的答案了,再来咨询。什么问题都无脑问,可能会被人贴上某种标签。同人争论同理,在每次商谈前,自己要做好充分的功课,无论大小商谈,不打无准备之战,拿出自己的充分的论据、多次复核后的数据去说服对方,对方提出论点的时候,也得要求对方拿出有力的证据来。“事上炼”,工作即修行。很多工作外人看似简单,只有做了才能知道每件事情的里面的艰难、曲折和奥妙,但也能找到乐趣。实践出真知,每找到一个答案,会喜若狂,激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也许我们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但是可以学习华为的精神,“压强原则”,我在这个或这系列争议问题上,投入时间弄清楚弄明白,做到这个点上绝对“专业”。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是因为老师傅不专业,而是这个点你弄透了,“老师傅”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图五
认错没那么难。工作中,难免有疏漏出错的地方,保护自己是自己的本能,辩论中同样如此,当发现自己的证据被对方戳破或意识到自己的论点有问题时,大大方方的接受,认个错,是一种坦诚的表现,不存在丢面子,可能会得到对手的尊敬。围绕争论的焦点讨论,一会东一会西的跑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浪费大家的时间。更忌上升到人身攻击。前提是任何时候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遇到权威我们尊敬但不盲从,遇到年轻人我们也要尊敬,“莫欺少年穷”。想起1999年前后,我在某项目做商务主办,业主方同我核对的是一位比我年长7~8岁的朋友,经验丰富,但是他有个问题,总是该给的不给,我秉着“事不过三”的原则,有一次,一个定额上没有说明清楚的东西,我找来了定额的解释说明,明确无误的我方占理,他还是不给。趁着他的主管在,为什么趁他主管在呢?他主管是一位比较讲道理的人,我当场跟他发飙拍了桌子,顷刻他主管就从隔壁办公室过来了,了解了情况后,当时没说什么,我也立马态度诚恳当他主管的面给他道歉说明自己太冲动,大家都好下个台阶,经过这次后,他再次面对我较之前态度不再轻视。再往后项目二期,我在项目做了一段时间商务经理后来调回机关,项目结算时对方主管找到公司经理点名要我去做那个项目的结算。
最后:今天的博文,本来想起名无题的,发现最吸引眼球的是标题吧,无题估计都没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