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某在厦大“戴罪立功”——宪法案例分析讲座之后的精彩与谈(三)
文摘
2024-11-22 07:50
河南
毛海栋老师主要从事数字法的研究,他在发言中指出,他本科学习宪法学是在2001年,距今已经23年了。他发现,听今天的讲座所了解到的宪法和23年前学的宪法几乎完全不一样,从讲座上了解到的宪法甚至与王泽鉴教授所主张的民法请求权基础方法类似,即宪法条文也可以用来分析具体的案例。毛老师在数字法的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希望能从宪法角度寻求一些启发。他提出的问题是,数字技术对宪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尤其是基本权利方面的挑战?笔者指出,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对宪法中传统基本权利的保障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它们对宪法所维护的某些法律利益带来了显著风险。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尽管它能够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伤亡人数,但这也意味着要提前对各种类型的车祸预先作出安排,通过算法来决定如何应对程序。这实际上涉及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即不可能完全避免伤亡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冷冰冰的算法来决定保护哪些生命、牺牲哪些生命。这会面临非常大的伦理问题,甚至个人的尊严也成了算法中一个可支配的客体。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很简单的场景: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司机和乘客的生命有可能出现需要二选一的情况。在真正的事故中,司机可能来不及反应,其行动具有随机性。但是在算法中,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保护司机的生命还是乘客的生命?这一问题在技术上当然可以由算法来提前预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赤裸裸地把人的尊严当成了一个可以支配的客体。所以以自动驾驶为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宪法所保护的法益,尤其是对基本权利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议题。此外,传统上的平等权拘束公权力,但是,超级平台越来越取得了类似于以往公权力才能够享有的地位,它们所进行的区分对待,有可能导致极大的不公。许瑞超老师进行了总结,对主讲者进行了谆谆教导。在他看来,抽象的宪法教义需要通过鲜活的宪法案例展示出来,反过来说,宪法案例也蕴含着丰富的宪法知识。宪法案例分析可以搭建起理论学习与宪法实施之间的桥梁。宪法保护着所属国度百姓的基本权利,未来宪法案例分析的教学,可以更多地结合在中国已经发生过的案例和事例展开。“齐玉苓案”、“河南种子案”等案件中提出的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宪法案例分析和其他部门法案例分析存在一个重大不同,即宪法案例分析因涉及宪法(二阶规范)和法律(一阶规范)的区分而需要对相关的立法、依据法律作出的决定等的合宪性进行分析,而在民事、刑事案件中,一般无需对有关法律是否合宪展开分析。与谈结束之后,全部同学集体齐刷刷起立,整个体育场沸腾了,有人大声尖叫,有人奋力欢呼,热烈的掌声像山洪爆发般响起来,像浪涛般经久不息,暴风雨般席卷全场,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在体育场上空回响!有人留下了感动、激动的泪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的手掌心都拍红了,像烧红的钢铁一样,温度达到一千多度。在与谈的老师们离开以后,大家舍不得离去,还在原地站立鼓掌达到三小时之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一切,我在梦里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