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有人发文说,不能用“渝”代表重庆,要改用“巴”,我已著文进行了分辨。“巴”泛指的地域更大,超出了重庆辖区,用来代表重庆有可能误解。虽然重庆历史上也有过巴州之名,但时间太短,并不为历史上的人们所用。重庆称“渝”已成惯例,不可随意改变。
重庆古为巴国,后为渝州,曾为巴县,“巴”和“渝”也就成为重庆的简称。“巴”所指的范围可能广一些,大致相当于大重庆范围。“渝”所指范围可能小一些,大致相当于老重庆的范围。可以说巴蜀、川渝、巴山渝水、巴渝大地,这其中的“巴”和“渝”都是泛指,其范围很广。可以说成渝、襄渝、汉渝之类,这其中的“渝”都是特指,其范围大概只能限于老重庆。“渝”能泛指也能特指,“巴”就只能泛指而不能特指。也就是说,不能用“成巴”、“襄巴”、“汉巴”这样的词来表达与老重庆有关的内容。
“巴”的本义是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种能够吞下大象的蛇当然不会真的存在过,但巴蛇很大却是可能的。古人图腾崇拜,往往将危害最大的自然物作为崇拜对象。巴人最早生活在江汉平原西南部,然后迁入清江流域,然后又迁入长江、乌江和嘉陵江流域。其所居之地,古代都出产这种大蛇。既然传说这种大蛇能够吞食大象,巴人将其作为图腾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以图腾命名部落或部族又是常规。大概是巴人参加了周武王对商纣王的讨伐战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立了战功,周朝分封时就有了巴子国,巴王也就是子爵。后来,巴国被秦灭掉了,设置巴郡,依然是“巴”。这“巴”一直延续到现代,旧有巴县,现有巴南区。重庆先是府,后是市,虽然都是巴县的“上级”,但其地盘却都在巴县或从巴县划出来的。不过,单说“巴”字,自古以来,一般却是指古巴国而不是指巴县,因此,“巴”也就是泛指而不是特指。
从字型上看,“巴”弯来拐去,像一条蛇正在爬行。重庆两江相汇,其形状也有点像这个“巴”字,所谓“字水”是也。字水宵灯就是古重庆八大景之一。
“渝”的本义是江水泛滥。江水泛滥后就改变了河道,于是后来就引伸为改变,引伸为违背。《诗·郑风》:“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成语也有忠贞不渝、至死不渝等。从今四川南江发源的渠江,曾被称为渝水。渠江在合川汇入嘉陵江,于是自合川以下的嘉陵江也被称为渝水。公元581年隋朝改重庆旧名楚州为渝州,也就因为渝水而得名。渝州之名一直沿用到北宋晚期,时近500年,于是“渝”也就成了重庆的简称。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籍人、宋国子博士赵谂回乡省亲时口出狂言,“欲诛君侧之奸”,惹怒了宋王朝而被诛杀。事后,朝庭觉得渝州这个“渝”字字义不祥,于是又取“恭行天罚”之意,将渝州改为恭州,直到南宋赵惇当了皇帝改恭州为重庆府。
渠江为何被称为渝水,我想可能并不与泛滥相关。渠江所在的川东北与重庆一样,虽然年年有洪水,但由于地处山区,涨就涨吧,对人的威胁毕竟不太大。不管江水怎样涨落,河道变化也并不大。那么这“渝”是不是指当时的居住在川东北的賨族人善变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賨族人的善变是不是对如今的重庆人也有影响呢?
封建时代,统治者当然不许臣民善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善变却并不一定就不好。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不断改变自己,可能正是发财致富的诀窍呢。当然,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很多东西比如信仰、信用、道德、品质之类,如果是正确的,还是不变为好。但愿重庆人能够掌握好这“渝”与“不渝”的界线和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原载《重庆晚报》2007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