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个字,能解决50%的心理问题

文摘   育儿   2024-07-11 07:39   广东  




关注我,用心理学点亮生命中重要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听了太多的“应该”,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如果不这样或那样,你就不能怎样、怎样......

于是长大后,我们告诉自己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仿佛不这样或那样,世界就会怎样、怎样......

接着,我们要求孩子,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应该”这两个字,带来了太多的心理问题。我们成为了它的奴隶,把自己弄丢了。

如何解救“应该”牢笼中的自己,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允许。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这世上有人掌握了50%“允许”的力量,那么他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我从自身的体验并从来访者的反馈中N多次证实这一点。

我想是因为:“应该”是不被允许,当我们被允许时,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

要知道:允许是一股强大的心理能量



01

要想允许他人,得先允许自己


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对他人有评判,尤其当了妈、孩子大一点后,很容易对孩子有很多要求,显得控制欲很强,想放手都难。

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不允许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你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恰是你不允许自己做的事。我们给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 ,框住自己的时候也框住了孩子。

自己没有的,没法给别人。允许也一样。我们没有它,也就没办法给到孩子。

所以想要对孩子有更多的放手,先从允许自己开始。

多尝试想做觉得不该做的事,少做该做但不想做的事。

人生最好的允许,是允许自己。



02

允许那个有“坏毛病”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些自己认为的根深蒂固的“坏毛病”,常常想着要克服它。

比如说:拖延症,购物狂,强迫症,上瘾症......

我们是如此的排斥它们,仿佛如临天敌,穷尽心思与之对抗,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往往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情节的背后都深藏着我们一个又一个未被满足需求的内在小孩。

而允许,就是对内在小孩缺失的一种弥补。TA缺失了很多年的需求都未得到满足,给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

在做改善“坏毛病”的功课时,带着允许的心态,不抵抗,多看见,不评判,来助力治愈它

要知道,当你带着排斥的心态进行时,结果往往会一如既往地差强人意。






03

允许那个脆弱的自己


我们通常不允许自己脆弱。

在疗愈的课堂里,我的老师在课程里一直跟学员们说:哭吧,哭泣是因为坚强了太久

在做咨询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刚开始来的来访者,强忍着眼里的泪珠,不敢哭。因为我们从小被告知:哭是不好、不对的。

可实际上,当我们不被允许表现脆弱的一面时,更容易被压垮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对自己的脆弱感到羞耻,用消极的方式强行否认、压抑、逃避它们。

可这些情绪不会自动消失,而是像火山一样潜藏在身体里。一旦爆发,就将付出深重的代价。

Brené Brown博士在TED演讲《脆弱的力量》中说:脆弱是人性中非常珍贵美好的部分,它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试着去麻痹脆弱痛苦的感觉,我们同时也麻痹了幸福的感觉。

所以,要允许自己脆弱,拥抱自己的脆弱。当我们允许自己脆弱时,我们反而会变得更强大。



04

允许那个做得“不够好”的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妈妈,习惯把育儿的把责任全部担在自己身上。

孩子感冒了、脾气大了、不自信、厌学了......都是自己的问题,一定是自己这做的不够好,那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她们不断的在愧疚,咀嚼过往的过错,然后现状也不断的在变糟糕。

要想改变,最强大的力量,是允许自己教育孩子时做得不够好

看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并且已经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孩子。

当你允许自己做得不够好时,便能逐渐跳出愧疚的能量,从过去走出来回到当下,生出力量实实在在地支持孩子

「写在最后」



允许,是一个大话题。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允许自己”。

这是一条需要持续修行的路,因为我们往往当局者迷,希望大家不断增强自己认知,习得自我允许的能力。

要知道,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本来就很好的你。


END




“ 如何缓解焦虑、负面情绪?
亲子关系糟糕、孩子厌学怎么办?
夫妻情感困扰、婆媳关系不合,原生家庭创伤?
时间管理能力低、惧怕权威,具体该怎么做...... "

——如果你有上述困扰,可预约咨询。



延伸阅读

做到这3点,成为高能量女生,很迷人!

一个人转运最好的方式:提高心理能量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愧疚补偿 (内附重磅故事)

千万别小看这种能量,它能避免一半的心理疾病
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心理学|夫妻间吵架想要赢,做到以下这5点就行


更新第59天:1503字     早起:第119天    输出:102163字   

心竹家庭心理
明熙心理小馆。将心理学融入生活,与你同修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