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解读】ACS AMI:CO2气氛焙烧引起的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氧空位以增强CO2加氢制甲醇
学术
2025-01-10 09:08
广东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在
Cu
负载型催化剂上
CO
2
加氢制甲醇,重点研究了强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
(SMSI)
和
CO
2
处理引入的氧空位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协同作用。将
Cu
纳米粒子固定在
Mg-Al
层状双氧化物
(LDO)
载体上,并用硝酸根离子改性以促进氧空位的产生。在不同温度下在
15%CO
2
/85%N
2
气氛中进一步煅烧,不仅导致
Cu
和
MgO
之间形成
SMSI
和电子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
(EMSI)
,而且还在
MgO
上产生大量氧空位。优化后的
7.5%Cu/MA-C700
催化剂(
Cu
负载于
MgAl-LDO
上,在
700
℃的
CO
2
中处理)与空气煅烧的催化剂相比,甲醇产量和周转频率明显更高。原位
FTIR
研究进一步表明,氧空位导致形成更多的单齿甲酸盐物种,从而提高了甲醇产量。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来设计催化剂界面结构以及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
对于不可还原的金属氧化物载体,以实现
CO
2
高效加氢为甲醇
。
【背景介绍】
活性金属粒子与其负载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已被科学家广泛研究,特别是经典的强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
c-SMSI
),它指的是在还原条件下高温下可还原金属氧化物生长并覆盖活性金属粒子的过程。
虽然选择合适的金属和载体很重要,但还有其他几个因素也会影响
SMSI
的形成并显著影响催化剂的优化。这些因素包括金属粒度、煅烧条件、合金的形成等。虽然该过程可能会由于表面覆盖而减少活性位点的数量,但
c-SMSI
也以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来提高催化剂性能而闻名,这被称为电子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
(EMSI)
。然而,由于通过还原或氧化处理对表面的活化作用有限,
c-SMSI
很少在相对氧化还原惰性的氧化物(如
Al
2
O
3
、
SiO
2
和
MgO
)中生成和研究。此外,已证明可还原载体材料中的丰富氧空位对于形成催化体系至关重要,从而提高
CO
2
的吸收和活化能力,这有利于甲醇生成而不是一氧化碳
(CO)
。
【催化剂制备】
MA-LDO
的合成:。采用溶剂热法,以无水甲醇为溶剂,制备
MgAl
水滑石材料。将相应的硝酸盐溶解在
30mL
甲醇中,然后剧烈搅拌
30min
直至完全溶解,从而制备出含有
0.02molMg
2+
和
0.005mol Al
3+
(
M
2+
:M
3+
=4:1
)的溶液。随后将所得混合物转移到聚四氟乙烯衬里中,并密封在不锈钢高压釜中,在
150
℃下保持
12
小时。在该封闭环境中,发生了涉及甲醇和
NO
3−
的反应。随后在空气氛围中将所得
LDH
在
500°C
下煅烧
4
小时,导致其脱水为
MA-LDO
。
采用湿浸渍技术引入
Cu(NO)
3
·
3H
2
O
。在空气或
15vol%CO
2
/85 vol % N
2
存在下,在
500
℃下进一步煅烧
4
小时,得到
7.5 wt% Cu/MA-A500
和
7.5wt%Cu/MA-C500
,下文中根据煅烧环境和温度简化为
Cu/MA-A500
和
Cu/MA-C500
。
【图文要点】
Fig 1a
中,在
500
℃和
700
℃下经过
CO
2
处理的两种催化剂都比在空气中处理的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
CO
2
转化率和
MeOH
选择性,从而导致
MeOH
产量增加。(图
1c
)。随着
CO
2
处理温度的升高,
CO
2
转化率先升高,在
Cu/MA-C600
上达到最大值,而在
Cu/MA-C700
上略有下降。同样,
MeOH
选择性在
Cu/MA-C700
上达到最大值,而在
Cu/MA-C800
上随后降低。图
1d
所示。
CO
2
处理后样品的
MeOH STY
与
S
Cu
呈线性关系。在测试的催化剂中,
Cu/MA-C700
的
MeOH
生成率最高,但
S
Cu
最低。这种不寻常的观察结果可能归因于
MgO
在铜
(Cu)
纳米粒子上的高覆盖度以及
Cu
和
Mg
之间强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
(SMSI)
的促进作用,这显著改变了活性位点的电子特性。
图2d
中,
Cu/MA-A700
在
36.9
°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峰,这可能是由于尖晶石结构
MgAl
2
O
4
或
CuAl
2
O
4
的形成所致。随着
CO
2
处理温度的升高,更多的
MgO
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MgO+CO
2
⇆
MgCO
3
)
迁移到
Cu
纳米粒子上。与
Cu/MA-A500
中
Cu
颗粒容易聚集形成大尺寸的
Cu
颗粒相比,
Cu/MA-C500
中的
Cu
颗粒分散性更好,尺寸更均匀。
在Cu/MA-C700
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图
3g
),一些其他的
Cu
纳米粒子更深地嵌入载体中(图
3h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CO
2
处理过程中
MgO
的迁移,导致
Cu
颗粒部分嵌入载体表面,形成一个隔板将
Cu
颗粒分离,防止
Cu
颗粒聚集。已证实,
Cu NPs
周围物种的平行晶格条纹属于
MgO
,而不是
Al
2
O
3
或
MgAlOx
。
Fig4 a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
(EPR)
分析检测
CO
2
处理产生的氧空位量,
EPR
信号的出现
(g
值为
2.003)
表明催化剂中存在氧空位。
MA-LDO
中的
Al2O3
仅被视为结构促进剂。因此,
MA-LDO
中的
MgO
的迁移及其与
Cu
颗粒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导致
CO
2
处理后催化性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推测
NO
2
+
(硝离子)和
O
2
−
是由
NO
3
−
生成的,而不是由
NO
2
−
(亚硝酸根离子)和
O
2
生成的。
MA-LDO
表面的
MgO
通过
MgO
的晶格氧吸附游离的
NO
2
+
离子,形成
NO
3
−
中间体。当
NO
3
−
中间体从
MgO
中释放出来时,
MgO
表面会产生氧空位,随后
NO
3
−
与解离出来的
Mg
2
+
发生反应生成
MgNO
3
+
,
MgNO
3
+
再次分解为
NO
2
+
,形成
[Mg
2
+
···O
2
−
]
离子对。释放出来的
NO
2
+
可以再次吸附在附近的
MgO
上,产生氧空位。与具有高晶格焓的
MgO
相比,由熔融的
NO
2
+
溶液衍生的
[Mg
2
+
···O
2
−
]
对更容易捕获
CO
2
并形成
MgCO
3
。
虽然在
N
2
中煅烧可以导致氧空位的形成并防止铜物质的氧化,但它缺乏
CO
2
和含
MgO
的催化剂之间的独特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在铜和
MgO
之间产生强的金属
-
载体界面
(SMSI)
。
使用不同的
Cu
前体(
Cu(NO
3
)
2
、
CuCl
2
和
Cu(CO
2
CH
3
)
2
)制备了三种
Cu/MA
催化剂,并测量了它们的催化性能图,虽然用
CuCl
2
和
Cu(CO
2
CH
3
)
2
制备的
CO
2
处理催化剂均表现出比
Cu/MA-A700
更高的催化性能,但与用硝酸盐制备的
Cu/MA-C700
相比,其催化性能仍不显著。
【结论】
获得的
7.5%Cu/MA-C700
催化剂表现出大大提高的
MeOH
生成和
TOF
。
HRTEM
、
H
2
-TPR
、
N
2
O
滴定和
XPS
证明了
SMSI
和
EMSI
的成功生成,并且观察到随着
CO
2
处理温度从
500
到
700
℃的升高,
Cu-MgO
相互作用逐渐增强。
EPR
、
CO
2
-TPD
和
XPS
分析证实了
CO
2
处理引起的
MgO
中氧空位的产生。
Cu-MgO
相互作用的增强显著阻止了
Cu
纳米颗粒聚集,形成了更具反应性的金属载体界面和电子区域。这反过来又改变了中间表面物种的构型,从而提高了催化性能。原位
FTIR
结果表明,经
CO
2
处理的催化剂可以产生比双齿甲酸盐物种更多的单齿甲酸盐物种。这表明
Cu
和
MgO
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单齿甲酸盐物种创造了活性位点,并防止了吸附的双齿甲酸盐物种的过度覆盖,这可能会阻碍活性位点。
【问题】
1
、本文以
CO
2
气体的气氛对催化剂焙烧,因为其本身的氧化性,是否可以选择少量氧气气氛焙烧对比,或者选用其它氧化性较弱物质氧化焙烧。本文是否可以认为类似对催化剂还原后再进行氧化钝化的思路。或者更换焙烧气氛进行对比。
2
、对应其它物质是否也存在增强效果,氧化铜的聚集在较低温度就会发生,是否可以后浸渍氧化铜等方式。
【文献信息】
Generating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and Oxygen Vacancies in Cu/MgAlOx Catalysts by CO2 Treatment for Enhanced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
Yuzhen Chen, Chenchen Zhang, Defu Yao, Oz M. Gazit, and Ziyi Zho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DOI: 10.1021/acsami.4c18818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
/资源共享/文献互助
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
,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
科学温故
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从实验到理论,探索催化反应隐藏的信息与机理,打开催化过程“黑匣子”
最新文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金鑫团队CEJ:Ru2Ptx/AC催化剂用于甘油非临氢氢解合成生物基二元醇
【解读】大连理工王加升ACS AMI:揭示Mo掺杂对Ni催化脂肪酸加氢制醇的影响
【观点】Chem. Catal.:乙烯工业生产发展趋势—催化剂和工艺创新、乙烯产业链的机遇与挑战
【解读】ES&T:NbOx团簇诱导的不对称Pt1O4-Ov双活性位点促进CO协同氧化
【解读】ACS Catal.: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调控Ag纳米粒子生长以增强HCHO低温串联催化氧化活性
【解读】ACS Catal.:Pt-Co单原子合金催化剂在糠醛水相加氢-重排串联反应中的应用
【解读】ES&T:PdIr/S-1单原子合金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应用
【综述】Acc. Chem. Res.:调节催化剂表面分子吸附平衡以增强催化作用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崔义Nat. Commun.:碳化钼封端酸性调控应用于碱性电解水制氢反应
【综述】苏州科技大学李长明/曲家福CJCatal:金属有机框架中限域金属物种用于CO2加氢—合成方法、催化机理及未来展望
【解读】Nat. Catal.:十元氧化物纳米颗粒的设计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
【解读】Nat. Chem. Eng.:纳米尺度限域以稳定负载型原子精确低核铂团簇催化剂
【综述】Chem. Rev.:原子级界面催化
【解读】ACS Catal.:构建InPd钯金属间化合物助力CO2选择加氢制CH3OH
【综述】化工学报:原子级分散催化剂的通用合成及其在热催化中的应用
浙农林/南信大JMCA:光影交织,阴阳生辉,间歇近红外光照驱动热释电催化固氮
【解读】CCS Chem.:分子筛稳定贵金属聚集体的可控构筑与催化应用
【解读】ACB:低温高效稳定的甲烷干重整制备合成气
【综述】ACS Catal.:贵金属催化剂上的甲烷催化燃烧
【解读】ACS AMI:NiCo 合金催化剂催化低温太阳能驱动甲烷干重整—深入了解CH4活化和积碳
【解读】ACB:水滑石衍生MgAl-LDO低载Ag催化剂的构筑及其低温逃逸氨脱除性能提升机制研究
【解读】AFM:分子筛负载双功能催化剂用于CO2-ODH接力催化
Green Carbon | 安徽大学孙松教授、郭立升副教授:氮掺杂碳载铁基催化剂助力二氧化碳制备轻质烯烃
烟台大学朱明远团队J. Catal. :物理混合型m-ZrO2和α-Ga2O3协同高效催化合成气制低碳烯烃
【综述】催化学报: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示踪单原子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
【解读】Carbon Future:氢驱动的钙循环过程用于烟气脱碳的技术经济分析
【解读】Nat. Commun.:邻位结构修饰调节单原子催化剂的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解读】ACB:稀土协同构筑Pd纳米界面,突破N-杂环LOHCs深度脱氢瓶颈
【解读】Nat. Catal.:二维PdOx筏状结构的耐水甲烷催化燃烧性能
【解读】ACB:Ru纳米团簇和Fe单原子之间的EMSI促进5-羟甲基糠醛无碱氧化
【解读】Angew:调控单原子Pd的局部配位环境以提高其甲烷燃烧性能
郑州大学涂维峰 J. Catal.:反应物驱动Na/FeZn催化剂Fe相结构动态演变以促进CO2加氢碳氢化合物生成
【解读】广东工业大学舒日洋副教授组CheSusChem封面文章:Ru基生物炭/氧化铝复合载体木质素衍生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
【综述】JEC:常见却难以理解的氧空位—可用于CO2热化学合成CH4、CO和CH3OH反应催化剂的关键缺陷
【名师】Chem. Synth.人物专访:厦门大学王野教授
【解读】ACB:基于SO₂诱导NH₃-SCR催化剂表面缺陷构筑强耐硫脱硝催化剂
【解读】Nano Res.:基于Cu-LOC相互作用调控CO₂加氢高效合成甲醇
【解读】Angew:晶格位错工程赋能PdZn-ZnO双位点催化剂高效催化CO₂加氢制甲醇
【解读】ACS AMI:CO2气氛焙烧引起的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氧空位以增强CO2加氢制甲醇
南京林业大学陈祖鹏课题组JACS:双原子高效光催化水分解用于转移加氢反应
【综述】催化学报:CO2甲烷化负载型钌基催化剂
【解读】Science:调控载体尺寸实现高活性Pd-CeO2单原子催化剂
【综述】ACS Nano:碳热冲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解读】Nat. Commun.:揭示单原子距离效应调控新方法
【解读】AIChE J.:合成气经接力催化制乙酸甲酯
【解读】Angew. Chem.:Mo-Ni双位点催化醇类无卤素多相羰基化
【解读】ACB:NiO-In2O3-ZrO2催化CO2加氢制甲醇
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刘会贞研究员JACS:铜催化氨化环己酮制备己二腈
【解读】南开大学张洪波J. Catal.:Pt/NiAl2O4表面界面催化本质:金属种类和 CO 耐受性对甲醇重整产氢的影响
【解读】苏州科技大学李长明/曲家福课题组CEJ:中空十二面体镍钴氧化物上Pd-M 双金属的异核相互作用及其CO2加氢性能研究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