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个症状,父母一定不要太着急

文摘   其他   2024-07-03 13:08   广东  

01/

如果孩子厌学了,家长来咨询,我通常会先帮他们梳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孩子厌学了,不能上学;

第二个问题,作为孩子,他的内在有很多不安和抑郁的情绪;

第三个问题,作为父母,你们感到焦虑,无措;

第四个问题,你们和孩子的关系剑拔弩张。

然后问父母,如果你跳出来看,给我一个方案,这四个问题你会先从哪一个着手处理?

这时候,很多家长都能给到答案:

第一步,连接自己,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第二步,连接孩子,改变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第三步,看见孩子的情绪,聆听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

第四步,才是孩子上学的问题。

但我们常常是本末倒置的。

02/

有一个小女孩,初中成绩非常好,到了高中却突然不能上学了,一到学校就身体僵硬,甚至在宿舍没办法下床。

父母本以为是孩子身体出了状况,去医院检查,显示一切正常。后来来到咨询室才渐渐清晰,是孩子升入高中,面临从儿童到成人的身份转变,产生了很多担心、恐惧。

一些非常优秀的孩子到了高中通常会自问:如果有一天我没有这么优秀了,我是谁呢?

这个小女孩担心如果她各方面表现没有那么出色了,父母还能否接纳她。

很多孩子之所以没办法回到学校,是因为身份感破裂,掉到一个抑郁的状态里。

我的性征、外貌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有容貌焦虑,人际关系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没办法一下子融入到新团体里,也许以前成绩还可以,现在跟不上了······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自我感不停地在破裂,在破碎,关于他是谁,新的自我还没有被建构出来,掉到了一个不确定的、飘零的、空无的地方,这个时候很容易处在一个抑郁的状态。

而又是什么让抑郁状态变成抑郁症,变成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呢?

锁上它、对抗它、认为它不应该,给很多建议:动起来,积极一点,快去上学!你看,别人都不是这样,就你这样······

一个破碎的身份感更容易被负面暗示所影响,孩子本身已经对自己不确定了,现在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不好的,他不应该······

那「问题」就被孩子在这个地方更加紧地锁上了,掉得更深了,再也没办法起来了。

所以我会跟这些家长建议说,当孩子处在这种身份感破裂的抑郁状态,需要的并不是建议或者方案,而是一个抱持的空间和场域,让他在这个地方可以呼吸,能够被接住,不再往下掉。

身份是一个有机体,重新建构,重新带来生命力是需要时间的。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把症状看作是——被负面场域抱持的经验。

父母就是抱持孩子的场域,当孩子陷入抑郁、往下掉的时候,父母这个场域会如何抱持呢?

如果父母也是崩溃紧锁的,那小问题就变成了大问题;如果父母是中正打开的,那么,孩子新的身份、关于他是谁,会在这个抱持的空间里慢慢被建构出来。

症状的疗愈,并不是去掉某个问题,而是改变问题存在的背景。抑郁需要的并不是建议或者方案,而是一个抱持的空间和场域。


如果父母可以创造一个比问题更大的空间,抱持问题,接住孩子,创造力就得以发生,问题就得以转化。



03/

还有的孩子会说:“爸爸妈妈,我不想你们看到我是一个懦弱的人,我想你们看到我是一个坚强的人。”

这时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抱持生命里看上去相反的两面——阴和阳,给予正向的回应,看着孩子说:

“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懦弱,也看到了你的坚强······这两者我都看到了,我还看到你比这两者更多,更多······

孩子,你不需要改变,你就这样,我们就可以爱你,我们爱你的本来面貌,我们爱完整的你······”

当孩子认为他必须要做好、一定要优秀的时候,一个相反面马上就会出现——害怕失败。


如果父母能够抱持孩子的这个相反面,孩子就能接纳自己、爱自己,感受到平静。

要知道,潜意识永远在找平衡。

努力的平衡就是躺平、休息,吸气的平衡就是呼气。我们不能只是紧紧地锁住一边,而是向一个更大的整体去打开:

“我是好,我也是不够好;我有能力,我也没有能力;我自卑,我也自信······我是完整,我比这一切更多、更多、更多。我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朝向更大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表现得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马上生气、不安、情绪泛滥、反应过激,就代表这时候父母和自己的身体是没有连接的,和孩子的身体也是没有连接的,这个时候去作出反应的话,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

所以首要动作是和自己的身体产生连接。

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在身体的哪个地方,最明显感受到担心、不安?”

做一个呼吸,连接那个担心所在的身体部位,和它说:

“我感觉到你,我接纳你,我知道你是有道理的,你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会出问题,你担心我们会失控,你让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安全感······


谢谢你提醒我,我知道了。如果你能够帮助我放松一点,平静一点,再去和孩子沟通,或许对我更有帮助。

当父母连接到完整的自己,才有可能看见完整的孩子。

这时,或许你就能看到,一个表面上学习懈怠、沉迷游戏的孩子,同时面对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游戏的乐趣,也有很多不安、紧张、自责,就像我们自己也有很多矛盾的时候,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又想躺平······

那么能不能带着慈悲、带着爱的连接,去拍拍孩子的肩膀,只是温柔提醒,而不指责吼叫呢?

孩子其实是愿意把权威交给父母、听从父母引导的,但如果没有爱的连接,我们就没办法行使父母的权威。

指责吼叫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赋予他负面的身份认同。

孩子任何的改变都取决于他是否感受到爱。比起你的语言,孩子更多的是对你的情感产生回应。

孩子深爱着父母,也想听从父母的教导,给予父母权威。但是只有他们感受到爱的连接,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的时候,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引导。



大师心理治疗艺术之

焦虑、抑郁与创伤疗愈专题

心理治疗领域百科全书式人物——

杰弗瑞·萨德博士亲授

4天 实时直播,解析核心要领

4场 真实个案,呈现步骤细节

1份 学习证明,见证改变发生

限时秒杀价:4800/人





黄仕明心理
资深心理咨询师,著有《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