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仲平(右)接受秦朔访谈
楼仲平,双童创业共享平台创始人,经历了在义乌鸡毛换糖的商业启蒙,历经40余年变革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友好的企业家典范。
秦 朔: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绩,但是,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路何在?新局何在?今天,我们来到了义乌,和双童创业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双童)的创始人楼仲平先生作一些交流。
为什么要找楼先生?因为他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成为一棵始终焕发活力的常青树。今天,他又通过带动者和创新者的方法,让更多的企业裂变出来,让社会因为共同创新、创富的员工自主创业经营体的存在,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友好。所以,他的迭代进化过程有助于我们从改革开放全周期的角度,观察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楼总,您是义乌本地人,在1994年创立双童吸管公司之前,已经打拼了很长的时间。您也是义乌早期鸡毛换糖原生态市场经济的见证者,能不能和我们讲讲创立公司之前跌打滚爬的过程?楼仲平:这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从有记忆开始就饿肚子。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多地少,所以,从小我就有强烈改变自己的欲望。吃不到白米饭,就会整天想着怎么样填饱肚子。我们家里兄妹有六个。楼仲平:三兄弟、三姐妹,加上爸爸、妈妈,奶奶,一家九口人,做事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小时候对这种生存境况特别不满意,吃不到白米饭。义乌地处浙江中部,稻田少,有旱地,从明末清初开始引进甘蔗。楼仲平: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的是能吃到糖,但吃不到肉。原因是,义乌是个盆地,适合种甘蔗,成为榨糖的原材料,但是,红糖不能当主粮。在11月榨了糖之后,必须去换主粮、换工具、换生产资料,因此我从小就有了对商业的认知。我对两件事印象很深刻,一件事情是想填饱肚子,一件事情是从我有记忆开始,爸爸、妈妈、大哥他们就挑着货郎担,挑着红糖。11月底开始有红糖,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一定要换掉,否则会化掉,化掉了就不值钱了。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包产到户,我家里的红糖比稻谷还多,多的时候有三四千斤红糖,都要拿去交换。我也就有了商业启蒙,从小我就看到了商品交换的过程。秦 朔: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改革开放也让我们有了去交换的机会。您是跑到江西去交换的?楼仲平:初期,我们拿着红糖去换生产资料,跟着妈妈到诸暨、到东阳,爸爸更多的是到江西换鸡毛。很多人不理解,鸡毛换回来干吗?不能吃,又不能用。实际上,是用来当肥料的。义乌土地极为贫瘠,鸡毛回田后,粮食产量能增长一倍。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从小看到的和听到的,更多是父母为了生计,拿红糖换生产资料,我也受到了影响。楼仲平:初中,1978年年底,已经过去45年了。严格意义上讲是1979年的1月,因为只在春节期间挑货郎担,一般都是1月中旬。秦 朔:挑着个货郎担,到一个陌生地方和别人去换。您觉得是有锻炼,或者说也有痛苦感,还是说挺好奇、挺新鲜?楼仲平:我充满着向往,因为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苦,不知道什么叫艰辛。我只知道挑货郎担有饭吃,这是巨大的诱惑。否则,在家里是绝对吃不上白米饭的,天天就吃杂粮。我强烈地向往和哥哥、爸爸去挑货郎担。1978年年底,我说服了爸爸,因为当时在读初中,成绩也不好。我才十四五岁,个子很矮,一米五左右,体重七八十斤。和爸爸到江西的时候,爸爸不让我挑,说太矮,挑不了货郎担,让我跟着摇鼓、喊号。当时去的是我奶奶在当地的一个地方,一天要跑35千米,我也不哭,跑到一个叫漆工镇高桥村湖塘大队的地方。楼仲平:上饶弋阳县漆工镇高桥村湖塘大队,开启了我鸡毛换糖或者挑货郎担的人生。楼仲平:第一天跟着爸爸,小孩子会喊,嗓门大,但是,第二天我就不愿意了,我说我也要挑货郎担,自己挣钱。楼仲平:三年,1979年、1980年、1981年。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是蛮艰苦的,别人越空的时候我们越忙,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中午带一个铝饭盒,梅干菜铺在上面,晚上一般要九十点才回来。因为我个子矮,爸爸帮我做了小货郎担,锻炼出了我的脚力。我现在还是这个习惯,远比一般人走得要快,经常会把人甩在后面,这是当时锻炼出来的。秦 朔:收回来的鸡毛也要处理才能够销售到下一个环节吧?楼仲平:初期的鸡毛纯粹是当肥料。我去的时候已经商品化了,鸡毛拿回来晾干后,公鸡的颈部、背部、尾部的毛比较漂亮,挑出来漂白、晾干,拿到供销社出售,剩下的脚毛用铰刀绞碎,装在麻袋备用,到了3月底,生产队里敲锣打鼓,叫挑货郎担的人把鸡毛拉到空地上,称斤称两,在稻田边上挖个大坑,再把鸡毛一层一层铺上去。之后,把家家户户的人粪尿挑过去,洒在上面,人上去一层一层踩,踩到一米多,再用上一年留下的甘蔗叶封起来发酵。大概一个多月后,鸡毛就变成了鸡毛泥,挖出来放在晒场里,混合上一年的草木灰。当时的社员都到晒场里去搓,做成像汤圆一样,等到早稻、晚稻抽穗的时候,把鸡毛丸一个个塞到稻根里。这个事情,今天的义乌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了,我是义乌商品经济萌芽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秦 朔:从用红糖换鸡毛到创立双童,中间还有蛮长时间,您做什么生意?楼仲平:其实,用红糖换鸡毛(鸡毛换糖)只是表达而已,我去的时候,红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开始商品化了,义乌产生了大量的小商品。楼仲平:对,比如针头线脑、纽扣,小孩子的玩具、小喇叭,妇女和老人的发夹、头花等。当时,浙江的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萌芽,他们会到东南西北的百货商场扫尾货,把次品倒腾过来,作为我们去挑货郎担的交换标的,鸡毛换糖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了。楼仲平:对,更多的是小百货。父亲带我的时候,教会我很多经商的哲理。比如,摇鼓不能在窗底下,不能在大门口,不能在人堆里,不能在抱着小孩人的边上,因为鼓很响,会打扰别人,会惊吓小孩。不能太贪,要有同理心,不能让顾客吃亏,这些后来对我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跟随着父亲挑货郎担的过程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比如,在换鸡毛时,原本给小孩两颗糖,爸爸会再多给小孩半块碎掉的糖;有些人过来换纽扣,原本说好十颗纽扣,爸爸会再多给一颗…… 这样一来,村民们就会记得我们的好,就算下次别的货郎经过这里,他们也不会把鸡毛给别人,而是留着给我们。后来我才理解这是义乌商人特有的品质,用义乌土话说就是“出六居四”,做生意多给别人一些,要先想别人(利他经营),超越顾客的期待,让顾客占点便宜,别人才会更愿意和你做生意,生意才会越做越好。虽然现在义乌人早已不做鸡毛换糖的事了,但无论做生意还是办企业,都延续了这一价值观。这实际上也是义乌能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深层原因。秦 朔:我去安徽采访傻子瓜子的年广九,他也是这样的,卖瓜子的时候,会先抓一把给你。管理学者说这就是免费经济的开始,用这个方法笼络了人心,赢得了顾客。秦 朔:早期的市场经济过程,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从经营智慧上,对您都产生了很多帮助。楼仲平:挑货郎担就是在上一堂商业课,第一个老师就是我的父亲。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全改革开放,要开证明去挑货郎担的。1978年,村里开介绍信,到乡里盖章;1980年、1981年,到县工商局开小本子,今天叫通行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了商业的概念,有了交换的意识,有了顾客的思维,有了收获的体会,有了目标,有了对美好的追求。
👆点击图片,获取图书购买链接
您每点一次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