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始祖大业,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是颛顼的苗裔孙女脩所生。女脩在纺织时,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下了大业。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母系社会的遗迹,即“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结构。大业的后代伯益,也称大费,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予嬴姓,这是秦国嬴姓的起源。伯益的功绩不仅限于治水,还包括教民种植稻谷、发明凿井技术等。他的政治智慧同样卓越,曾告诫大禹治国之道,强调德治、谨慎和忠于职守。
伯益的后代大廉建立了古黄国,其后裔非子在西周封地于秦,建立秦国。大廉的另一支后裔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秦国的始祖中潏在商朝时期居于西戎地区,为商朝镇守西部边陲,其子蜚廉在商纣王时期为大臣,蜚廉的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分别是秦、赵两国君主的祖先。中潏作为商朝贵族,他继承了父亲戎胥轩的职位,继续在西戎地区为商朝守护西部边疆。
在商纣王时期,秦的祖先蜚廉和恶来父子是商朝的宠臣。蜚廉和恶来都以材力事奉殷纣,恶来有勇力,而蜚廉则以善走著称。然而,随着周武王的兴起,商朝被周所灭,恶来在这一过程中被杀。蜚廉因当时不在朝中,逃过一劫,但最终在周公东征时,嬴姓部落受到了牵连。
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这时,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有篡位之意,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三监之乱”。嬴姓部落作为商朝的旧部,参与了这场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并对参与叛乱的部落进行了处罚。周成王在平定叛乱后,杀了武庚,并且将参与叛乱的嬴姓从东方迁移至西方,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蜚廉后来在霍太山得石棺而死,其事迹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宅皋狼的孙子造父因擅长驾车,得到了周穆王的宠信,并在平定徐偃王之乱中立下大功,因而被周穆王封于赵城,成为赵氏的始祖。
与此同时,恶来的另一支后代非子居住在犬丘,他擅长畜牧,被周孝王任命为主马官,负责在汧渭之间养马。非子在养马方面的成就卓越,马匹大量繁殖,因此周孝王封他于秦邑,以继续嬴姓的祭祀,称为秦嬴。
秦仲是西周时期秦国的国君,在位期间西戎趁机入侵周王朝,进行抢夺掳掠,甚至进入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杀害秦仲高祖父大骆的族人。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其后由其长子秦庄公继位。
秦庄公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见秦庄公兄弟五人,派给他们七千士兵,让他们率领前往讨伐西戎。秦庄公一战击败西戎,周宣王于是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
秦庄公在位期间,秦国得到车马、礼乐和服侍的臣子,从此使秦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秦庄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率军攻打西戎,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秦襄公。秦庄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因病去世,秦襄公继任国君。
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宠幸褒姒而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失误,最终导致申侯联合缯国、犬戎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秦襄公在这一事件中,曾率兵援救周朝,作战得力,立有大功。次年,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因此被封为诸侯,并被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
秦襄公去世后,其子秦文公继位,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领七百名士兵到东边进行打猎活动,这可能是为了展示军事力量和进行地理探查。次年,秦文公到达汧水、渭水的会合地,即“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并决定在此筑城定居。这个地方后来成为秦国的一个重要据点,为后续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文公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得到了显著的扩张和巩固。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做梦梦到有一条黄蛇,身体从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一带的田野中。秦文公梦醒之后,便向史敦询问梦中发生的事,史敦回答说:“这是天帝的象征,请君侯祭祀它。”秦文公于是下令建立鄜畤(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固定处所,因建于鄜城,故称鄜畤),用牛马羊三牲祭祀白帝。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设立记载大事的史官,百姓大多受到教化。秦
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派兵攻打西戎,西戎兵败逃走。于是,秦文公收集周朝的遗民归自己所有,地盘扩展到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秦文公在陈仓游猎,途经北阪城时,得到一块名为“陈宝”的石头,其颜色像肝脏一样。秦文公于是命人在北阪城建陈宝祠,用一头牲畜祭祀。陈宝祠的东南方向,曾在晴天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野鸡都跟随着鸣叫,因此称作“鸡鸣神”。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文公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
秦宁公(秦宪公)是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秦宁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宁公继位,居于西新邑,后迁居平阳。秦宁公二年(前714年),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今陕西省陈仓区),又称“阳”,即现在陕西宝鸡陈仓区。
为了巩固与扩展疆土,秦宁公先是伐荡社(春秋时期为毫国之地,称荡氏或者荡社),亳王奔西戎,于是荡社为囊中之物。秦宁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军与亳戎交战,亳戎首领亳王战败逃往西戎,于是秦军消灭荡社。
秦宁公七年(公元前709年),芮国国君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于是将芮伯万赶出芮国。芮伯万便到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居住。秦宁公八年(公元前708年)秋天,秦宁公趁芮伯万在外之际,派兵攻打芮国,秦军由于轻视芮军而战败。同年冬天,周桓王派兵联合秦国军队一起包围魏城,俘虏芮伯万。
秦宁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宁公派兵攻打西戎小国荡氏,不久秦军夺取荡氏。同年,秦宁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
秦宁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和少子秦出子。长子和次子是鲁姬子所生,而少子秦出子是王姬所生。秦宁公去世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黜了太子秦武公,改立秦出子继位。秦出子在位六年后,被三父等人暗杀,之后秦武公重新被拥立为国君。
秦武公在位期间,秦国继续扩张,他继续了宁公的扩张政策,东出兵伐至华山,疆土又一次扩大。秦武公还伐邽、冀戎、灭小虢,最早设置了县,为秦孝公立郡县开了先河。秦武公去世后,首开活人殉葬之风,陪葬66人。秦武公卒后并未把君位传其子公子白,而是立其弟德公。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便是其后代,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秦德公继位后,秦国的都城迁至雍城,他继续推进秦国的扩张政策,并在位期间设立了伏日,这是农历三伏天的起源。德公去世后,长子宣公继位,在河阳与晋国交战并取得胜利。宣公去世后,其弟成公继位。成公去世后,公元前659年,其弟穆公继位,穆公一上台就击败了茅津戎。
秦穆公四年(前656年),秦穆公从晋国迎娶其太子申生的姐姐为妻,这是秦晋两国之间政治联姻的开始,也是“秦晋之好”的体现。秦穆公通过与晋国的联姻,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秦国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扩张打下了基础。
百里奚原本是虞国的大夫,后因虞国被晋国所灭,他成为了晋国的俘虏。晋国在消灭虞国后,曾将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之臣送给了秦国。然而,百里奚在前往秦国的途中逃走,最终被楚国捕获。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便有意将其招揽至麾下。为了避免引起楚国的怀疑,秦穆公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式,他派人对楚王说,希望用五张黑色公羊皮来赎回百里奚,楚国同意了这个请求。这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但秦穆公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他的才能。秦穆公亲自解除了百里奚的奴隶身份,并与他商谈国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秦穆公对百里奚的见识和才能非常满意,于是将国政交给了他,并尊称他为“五大夫”。
晋国内乱期间,公子夷吾(晋惠公)在梁国避难时,向秦国求援,并承诺若能成功复国,将河西、河南、河东八城割让给秦国作为回报。秦穆公为了秦国能够向东方发展,同意帮助夷吾复国。秦穆公不仅联合了齐国,还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共同帮助夷吾返回晋国并成功即位,成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并未履行之前的承诺,没有将河西等地区割让给秦国,反而背信弃义。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并未在大国争霸中取得显著成就,其政治活动主要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晋惠公的背信弃义行为,使晋国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失道寡助”的地位,不能与其他大国争衡。
秦穆公在晋惠公背信后,并没有立即放弃对晋国的企图。在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听从大夫百里奚的建议,不计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从秦国都城雍城至晋国都城绛城,史称“泛舟之役”。然而,次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时,晋惠公却不予援助,反而发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因此大怒,发兵讨伐晋国,并在韩原之战中大败晋军,俘虏了晋惠公。
晋惠公被俘后,秦穆公原本打算杀了他来祭祀上天。但晋惠公的姐姐穆姬,也就是秦穆公的夫人,穿着丧服伤心地哭泣,秦穆公于是改变主意,与晋惠公在王城结盟并答应放他回国。晋惠公回国后,将晋国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秦国,秦国的地盘向东扩展到黄河。
晋惠公去世后,其子太子圉(晋怀公)继位。晋怀公在位期间,晋国的政治局势依然复杂,最终导致晋国的衰落。而秦国则在秦穆公的领导下,继续扩张势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