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事件之一是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的崛起,尤其是松下公司在内存芯片市场的突破。
日本芯片企业凭借其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64K内存芯片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这对当时的行业巨头英特尔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80年,尽管英特尔的收入增长了29%,盈利增长了24%,但大多数增长发生在上半年。到了第四季度,尽管收入比1979年同期高出约13%,但盈利却下降了1%,这是自1975年经济衰退以来英特尔首次经历盈利下降。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衰退和全球制造能力的大幅扩张,许多产品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这导致价格下降速度快于英特尔降低成本的能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英特尔的内存芯片价格在短短一年内从28美元暴跌至6美元,这直接威胁到了英特尔的市场地位和财务状况。随着市场份额的急剧下滑,198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萧条进一步加剧了英特尔的困境,公司利润从1.98亿美元暴跌至不足200万美元。
在这个关键时刻,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和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进行了一次关键对话。他们意识到,如果英特尔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格鲁夫和摩尔认识到,继续在内存业务上与日本厂商竞争将难以为继,因此他们决定放弃这一业务,转而专注于微处理器市场。
这一决策是在对市场趋势和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后做出的。英特尔意识到,尽管在内存芯片市场上遭受了重大打击,但在微处理器领域,公司仍然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1985年,英特尔的利润大幅下降,公司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运营,包括裁员、关闭工厂、降薪和推迟新设施的建设等。
尽管面临困境,英特尔仍然坚持在研发上的投入,1985年的研发支出增加到1.95亿美元,占到了营业收入的14.3%。这一决策显示了英特尔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承诺,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时期。
1985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86微处理器,这是一款32位的处理器,其性能是当时主流16位处理器的三倍,并且具备了多任务处理的能力。386微处理器的推出,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英特尔从半导体存储器公司转变为微型计算机公司。
(386微处理器)
386微处理器的开发背景可以追溯到英特尔早期的微处理器产品线,包括8086、8088以及286等。这些产品为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市场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市场对更高性能处理器的需求日益增长,英特尔意识到需要开发一款32位的处理器来维持其市场领导地位。
386微处理器的开发团队在设计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包括如何在保持与前代产品兼容性的同时,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和更强大的处理能力。386微处理器最终采用了全新的32位架构,提供了4GB的地址空间。
在386微处理器之前,主流的16位处理器如286只能寻址1MB的内存空间。386微处理器的推出,使得单个处理器能够直接寻址高达4GB的物理内存。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技术突破,极大地扩展了计算机的可用内存,为运行更大型的应用程序和更复杂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可能。
386微处理器的32位架构不仅提升了内存寻址能力,还增强了处理器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这意味着计算机能够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而不会显著降低系统性能。386微处理器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为现代操作系统中常见的多任务环境奠定了基础。
386微处理器的高性能和多任务处理能力,促使软件开发者开始设计更加复杂和功能丰富的软件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利用更大的内存空间,实现更高级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功能,从而推动了整个软件行业的发展。
386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个人电脑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价格相对亲民,这促进了个人电脑的普及。更多的家庭和企业开始使用个人电脑,用于办公、教育和娱乐等多种用途。
386微处理器的开发过程中,英特尔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根据英特尔的历史记录,386微处理器的开发团队由一群年轻而有才华的工程师组成,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靠创新和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了这一划时代的产品。386微处理器的开发过程中,英特尔采用了先进的CMOS技术,这在当时是一次大胆的技术尝试,但最终证明是成功的。
为了推广386微处理器,英特尔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广告活动,这次活动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英特尔在386微处理器上的研发投入大约为1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广告活动包括了在《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商业出版物上投放广告,以及在技术杂志上发布多页的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介绍了386微处理器的技术规格,还强调了其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英特尔的营销策略非常周密,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市场推广计划,包括产品定位、定价策略以及如何推出产品。他们甚至为了这次推广活动准备了一份长达114页的销售培训手册,用于培训销售团队,并确保他们能够理解产品的优势以及如何向客户推销。
386微处理器的推出,标志着英特尔从半导体存储器公司转变为微型计算机公司。这款处理器的成功推广,不仅巩固了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市场的领导地位,也为个人电脑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386微处理器的推出,使得英特尔能够与当时的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等公司竞争,并且最终确立了x86架构作为个人电脑行业的标准。
英特尔的“Intel lnside”营销活动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公司直接向消费者进行市场推广。这一策略后来成为了英特尔品牌推广的核心,也是现代科技品牌营销的典范。通过这次广告活动,英特尔成功地将386芯片推向市场,并且使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
随后,英特尔在1989年推出了80486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在386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包括内置的一级缓存和浮点运算单元,以及更先进的管线处理技术。
(80486处理器)
80486微处理器,也被称为i486或486,是英特尔继80386之后推出的高性能微处理器。它引入了多个重要特性,包括超过一百万个晶体管的大型片上缓存和集成的浮点单元。486是第一款紧密流水线设计的×86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使用超过一百万晶体管的×86芯片。486的设计代表了自1978年的8086以来的第四代二进制兼容CPU。一个运行频率为50MHz的80486平均可以每秒执行约4000万条指令,并且能够达到50MIPS的峰值性能。
486处理器的主要改进包括:
1.内置缓存:486处理器拥有8KB的统——级缓存,这在386系统中是作为外部缓存存在的。这个高速缓存使得特定的重复指令能够直接在CPU中缓冲,减少了对主板上较慢RAM的访问需求。
2.集成浮点单元:486的DX版本首次将浮点运算单元(FPU)集成在×86系列的CPU中,这消除了CPU和FPU之间通信的延迟,并且所有浮点指令都在很少的CPU周期内执行完毕。
3.管线处理技术:486采用了五级流水线,与386相比,每周期可以执行更多指令,这提供了大约两倍于同频率80386的性能。
4.更高的时钟频率:486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从25MHz开始,后续推出了33MHz、50MHz,甚至100MHz的版本,这些更高的时钟频率进一步提升了处理器的性能。
在1993年,英特尔推出了Pentium处理器,这款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五代x86架构微处理器,也是486的继承者。Pentium处理器的推出,进一步巩固了英特尔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领导地位。Pentium处理器在技术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包括超标量架构和增强的浮点运算能力。
1994年,在初期版本的Pentium处理器中发现存在浮点除法的错误(FDIV Bug),英特尔最初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受到了批评,因为它最初只提供了替换给受影响的高性能用户,后来在公众压力下才扩大了替换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