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景公的领导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和对外征战,逐步确立了其霸主地位。晋景公在灭狄之后,国力大增,他通过向周天子进献狄人俘虑和请求周定王赐礼服给贤臣范武子,来显示其霸主地位。范武子的治理使得晋国内政进一步制度化,统治相对稳固。
晋国派大臣郤克到齐国召请齐侯参加盟会,齐顷公因郤克腿部有残疾而侮辱他,这一侮辱行为直接导致了晋国与齐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郤克回国后请求发兵攻打齐国,虽然晋景公最初并未同意,但后来晋国与齐国的冲突不断升级。
晋国最终决定对齐国采取军事行动,晋景公答应出兵,并计划派七百乘人马。郤克认为这是城濮之战的数量,由于自己才能不及先大夫管仲,因此要求发八百乘人马。晋景公批准了这一请求,于是郤克领中军,士燮为上军佐,栾书率下军,韩厥为司马,出兵援鲁、卫两国。
晋军在莘追上齐军,军队来到山下,第二天在今济南西交锋,双方战斗剧烈。齐顷公声言打完仗再吃早饭,就马不披甲冲向晋军。晋主帅郤克为箭所伤,但仍擂鼓不断,晋全军就跟着主帅的战车冲上去,齐军大败。晋军追击齐军,绕了华不注山三圈。晋将韩厥追赶齐顷公,最终俘获了齐车右逢丑父,而齐顷公则设法逃脱。
晋国的胜利使得晋景公的霸业进一步巩固,晋国国势重振。齐国在战败后,齐顷公派国佐宾媚人向晋等诸胜国纳贿割地求和。晋人不答应,一定要萧同叔子作人质,并要齐国内的田陇都改为东西走向。后在鲁、卫两国求情下,晋国才允许议和,在爰类结盟,让齐国将原来侵占的鲁地汶阳还给鲁国。
晋国的崛起引起了楚国的注意,两国开始了长达多年的争霸。晋景公为了与楚抗衡,向周天子献齐国俘虏示威,并联合多国伐郑。
申公巫臣原是楚国申县的县尹,因与楚国的左尹子重和司马子反不和,投奔晋国,并被晋国重用。晋国为了突破楚国的包围,采取了“联吴制楚”的策略。申公巫臣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亲自带领三十辆战车至吴国,教授吴国使用战车和列战阵的方法。
申公巫臣的行动不仅限于军事技术的传授,他还让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作为外交官行人,加深晋吴两国的联盟关系。在他的影响下,吴国开始积极攻打楚国及其属国,包括巢国和徐国,并攻入了楚的州来,这一系列行动严重削弱了楚国的势力范围。楚国的子反、子重因此疲于奔命,楚国不得不面对来自吴国的持续威胁。
申公巫臣的叛逃及对吴国的军事支持,对楚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楚国不仅失去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还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吴国的崛起,加上晋国在北方的压力,使得楚国不得不分散兵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申公巫臣的个人恩怨和战略眼光,间接地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拉开了春秋后期吴越争霸的序幕。
面对晋吴的联合攻势,楚国在晋国的压力下,意识到结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结盟以缓冲自己在战争中的损耗。楚国推出了“联越扰吴”的策略,联合秦、越之力,以对抗晋吴联盟。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楚国的压力,并为楚国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
由于战争的巨额投入和霸国地位的天价成本,晋楚两国都希望坐下来谈判,以减少战争带来的损耗。弭兵会盟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
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力消耗巨大,开始寻求与楚国的和解。晋景公释放了楚国的乐官钟仪,以此作为和平的信号。据《左传》记载,晋景公在军府中见到钟仪,被其忠诚和才华所感动,决定释放他,并希望通过他向楚国传达晋国的和解意愿。楚共王对晋国的和解信号做出了积极回应,派遣公子辰前往晋国进行和谈,也为后续的和平谈判奠定了基础。
晋楚两国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了正式的盟会,签订了和平条约。根据《左传》的记载,盟约内容包括: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这表明双方承诺不再相互攻击,共同对敌,保持交通和通信的畅通,并共同讨伐背叛的诸侯。
晋楚和解后,两国互派使节聘问,以加强两国间的联系和信任。晋国的郤至访问了楚国,并参加了与楚国的盟会。楚共王设宴招待他,在宴会上,楚国的子反作为相礼者,负责主持礼仪。他为了营造气氛,在地下室悬挂乐器,准备为宴会增添音乐色彩。
当郤至将要登堂时,听到下面击钟又击鼓,感到惊慌,认为这是对晋国的不尊重,于是退出来。子反则催促郤至进去,表示时间不早,楚君正在等待。郤至回应说,如果两国国君相见,这样的礼仪已经足够,他不敢当此大礼。子反则以箭矢相赠为例,表示如果两国国君相见,无需更多礼节,坚持让郤至进入。
郤至反驳说,如果用箭矢来款待,这是祸中的大祸,没有什么福可言。他强调,当天下大治时,诸侯间的享宴之礼是用来教导恭敬节俭和慈爱恩惠的,政教用礼仪来完成,百姓因此得到休息。最终,郤至还是进去完成了享礼,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晋国的范文子,范文子认为楚国不遵守礼节,必然没有信用。
冬季,楚国公子罢去到晋国聘问,同时参加结盟仪式。十二月,晋厉公和楚公子罢在赤棘结盟,这一事件进一步巩固了晋楚之间的和平关系。尽管晋楚两国达成了和平盟约,但这一和平并未持续太久。晋国和楚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并未完全解决,两国在后来的历史中仍然发生了多次冲突。然而,这一和平盟约在当时对于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稳定中原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晋厉公继位后,晋国向秦桓公作出和平试探,两国君主约定在令狐相会。然而,秦桓公背叛了令狐之盟,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情况。晋国在交刚击败了白狄。
晋国随后邀集多国共朝周天子,共同伐秦。晋厉公一方面宣布与秦国绝交,一方面派使者到各诸侯国活动,争取得到军事支援。不久之后,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领晋国主力,联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共同出兵伐秦。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
秦桓公二十七年(前578)四月,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递上绝交书,谴责秦国的背约行为,并宣布与秦国绝交。这份绝交书详细列举了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代君主屡次背弃盟约,破坏两国友好,挑起战争的罪状,向秦国宣战。作为春秋时期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此绝交书足有八百余字。
随后,晋厉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秦国出兵迎击。据估计,晋国联军兵力约十二万人,秦国兵力约五六万人,双方实力悬殊。公元前578年五月四日,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人名)被俘。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然后回师。
麻隧之战,秦国精锐士兵被歼灭,损失惨重,以致此后数年国势不振,无法对晋国发起新的进攻。这一战使得秦国百年都没有缓过神,直到商鞅变法以后才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