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工业用植物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建筑材料到容器制作,再到纤维提取,这些植物的应用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木材,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它不仅用于建筑和家具,还用于制造武器和船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有计划地栽培树木,以获取树脂、松节油等物质,以及在树木失去繁殖能力后利用其木材。
1、栎树
栎树(橡树)在亚述文明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栎树的木材坚硬,花纹美观,耐磨耐腐,是家具、室内装饰、车辆等优质用材。此外,栎实可作饲料、酿酒,有的栎实可直接食用,是木本粮食。树皮、壳斗可提制栲胶,栓皮栎的树皮是优质软木原料。
在亚述,栎树的栽培与虫瘿产品紧密相关,这些树林被精心管理以便于征税。特别是在哈兰地区,栎树成为重要的生产中心,与虫瘿产品紧密相关。虫瘿是植物受到昆虫产卵刺激后形成的瘤状物,其中含有昆虫的幼虫。在亚述,栎树产生的虫瘿被用于生产树脂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古代被用于粘合、涂料和药品。亚述人的记载列举了4.93万棵树木,这些树林被充分照管,以便收税者能够计算它们的数量。
2、海枣树
海枣树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是最早被驯化的果树之一。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约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就开始栽培海枣树。在苏美尔人及其毗邻的阿卡德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中,也有海枣树的记载。
海枣树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这意味着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树上,依赖自然风或昆虫进行授粉。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开始进行人工授粉,通过采集雄性海枣树的花粉并传播到雌性海枣树上,以提高受精几率。据称,一棵雄株海枣树的花粉可以供四五十棵雌株海枣树受精。
(海枣树)
海枣树的果实含糖量极高,可以达到70%-80%,因此被称为“沙漠面包”和“绿色金子”。海枣不仅是重要的热量来源,还是制糖、酿酒的原料。海枣树的树干、枝条、树叶和种子都有各自的用途,如树干用于建造,枝条用于制作家具,树叶用于编席,种子用于榨油。
在伊斯兰教中,海枣树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认为是神圣的植物。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特别喜爱海枣,并将其与人类始祖阿丹联系在一起。
3、埃及榕
埃及榕的木材质地坚韧,适合用于建筑和造船。其木材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还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这使得它成为古埃及人建造船只和建筑物的理想材料。古埃及人利用这种木材制造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和船只,体现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埃及,埃及榕的木材被用于神庙、宫殿和其他重要建筑的构造。尤其是在新王国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埃及榕的木材被广泛用于构建大型神庙和法老的陵墓。例如,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的建筑中就可能使用了这种木材,展示了古埃及建筑的雄伟和精致。
埃及榕的木材在船只制造中同样重要。埃及在第二十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186年至公元前1077年)开始使用埃及榕木材制造船只。这些船只不仅用于尼罗河的航行,还参与了对外贸易和军事活动。古埃及的船只设计精巧,能够适应尼罗河的水流和气候变化,埃及榕的木材为这些船只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强度和耐用性。
古埃及的文献和考古发现显示,埃及榕木材在古埃及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墓葬和神庙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使用埃及榕木材的建筑遗迹和船只模型,这些都证明了其在古代建筑和航海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4、干芦苇
在古埃及,干芦苇(特别是地中海地区的巨大芦苇)和竹子被广泛用作屋顶材料。这种使用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当时这些植物在北非被用来做棚屋和庇护所。干芦苇因其耐久性和易于获取的特性,在埃及建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在北非,干芦苇仍然被用来制作棚屋和庇护所。
干芦苇,作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南欧、北非和中东地区已有数干年的栽培历史。在古埃及,干芦苇因其耐久性和易于获取的特性,在建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使用芦苇编席绞绳、用作建筑材料,新石器遗址即发现芦席、芦泥土块。
(芦苇)
芦苇作为建筑材料的使用在我国多有发现。浙江省的田螺山遗址出土过芦苇席残片,这片席子长50厘米,宽20-40厘米,厚0.2厘米,碳14测年显示其出现于距今6645年到6775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测年结果比钱山漾遗址的丝织品遗存和草鞋山遗址的葛织物遗存早了至少1000年以上。
这片芦苇席采用六经六纬的编织方式,竖经横纬垂直相交,显示了河姆渡人高超的编织技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健平带领的团队,通过研究席子残片中的植硅体和细胞形态,并与中国编织技艺中常用的芦苇、竹子、蒲草作对比,发现参数与特征都和现代芦苇一致,证明了席子极有可能是由芦苇茎秆编织而成。
科学家们对席子表面附着物进行分析后没有发现粮食残留,结合席子出土时的片状形态和其较大的面积,推测该编织物不是篮子箩筐一类的粮食容器,而是用于铺垫或覆盖的席子。这种席子可能用于夏天铺在地上或是作为门帘使用,展现了河姆渡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
这片席子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得益于其埋藏的位置有大量的地下水,形成了相对缺氧密闭的环境,使其在地下安睡了千年后依然能出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在河北磁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这些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这表明芦苇不仅被用作屋顶材料,还可能用于墙壁的构建。
磁山遗址出土的房基遗址中,发现有芦苇压印的烧土地,这可能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这些遗迹表明,芦苇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磁山文化时期已经被广泛使用。
磁山文化时期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他们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这些活动表明,磁山文化的居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包括对芦苇的采集和加工。
芦苇的使用在磁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建筑材料,还可能被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容器、编织品等。芦苇的广泛使用反映了磁山文化时期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
葫芦是旧大陆热带地区广泛使用的植物,因其天然的中空结构,成为最早被人类栽培的植物之一,用于制作容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葫芦作为容器。在中国,古籍中对葫芦的记载不绝于书,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瓠”“匏”“壶”等。
考古学确认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包括碗、钵、罐、盆、壶、豆、瓶、鼎和磬等多种形式”。这些陶器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在制作时也注重器表的光洁,体现了制作技巧和审美观点。在造型上,有些器皿外形呈葫芦形,显示了原始先民模仿自然界物体的能力。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些外形模仿葫芦。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可能利用自然形态的葫芦果壳作为饮器使用,进而模拟葫芦外形制作各种器皿造型。最早的葫芦形陶器器皿是仰韶文化的遗物,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长颈葫芦形陶瓶、细颈陶壶,可能是模仿葫芦外形而制造出来的。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及种子,距今约70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葫芦遗存之一。这些发现证实了葫芦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陶器形状的影响。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画有四叶形和枝叶形纹,是比较写实的图案,说明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原始先民对植物形象的熟悉。
在西亚地区,葫芦容器非常普遍。亚述人对葫芦属植物有所了解,随着多瑙河人的入侵,葫芦容器的使用传播到了东欧。这种传播路径显示了葫芦容器在古代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石榴作为一种集生态、经济、营养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于一身的优良树种,其硬壳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制作容器。石榴的硬壳在干燥后非常坚固,适合用来储存物品,如在青铜器时代中叶(约公元前1650年),石榴硬壳被用作小盒子或杯子。
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汉代引入中国内地。石榴传入中国的路径最初经中亚传至新疆,后由丝绸之路传入长安一带,再扩散到河南、山东,进而传播到长江流域,明清时期遍布全国。
在巴勒斯坦的杰里科,考古学家凯萨琳-凯尼恩在1953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用石榴硬壳制作的容器。这些发现证明了石榴硬壳在古代容器使用中的实证,显示了石榴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石榴硬壳的使用不仅限于其实用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在青铜器时代,石榴硬壳容器的使用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贸易活动有关。除了实物容器外,用木头仿制的石榴形状容器也出现了,虽然继续仿制这种特殊形状的容器已不再有任何技术上的原因。
考古学家在法国中南部阿尔代什河附近的Abri du Maras遗址中,发现了一段6毫米长的细绳,这段绳子由三股纤维拧成,附在一个60毫米长的薄石器上。这段绳子的测年数据显示其距今约4.1万至5.2万年。
考古研究者利用光谱和显微技术,发现该绳子的组成纤维可能来自不开花的树(如针叶树)的内树皮。布鲁斯·哈迪等推测,这段细绳可能是裹在石器上作为提手用,或者是装石器的网或袋子的一部分。
他们认为,要制作这种细绳,需要对所用的树的生长和季节性有广泛了解。尼安德特人可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概念,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才能制造纤维束(即纱)、三股细绳和多股细绳组成的粗绳。
在此之前,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纤维片段来自以色列的Ohalo ll遗址,距今约1.9万年。这次在法国的发现表明人类使用纤维技术的历史更悠久,也显示出尼安德特人的认知能力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接近现代人类。这一发现增进了人们对于旧石器时代中期(3万至3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认知能力的理解,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纤维技术和可能的数学概念。
而在中国和印度,约5000年前已经开始种植驯化后的亚麻作为作物。
1、亚麻
人类栽培和利用亚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在中国,对亚麻的利用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上被称为“胡麻”、“鵶麻”、“壁虱胡麻”等。亚麻的栽培种在中国是由野生种演化而来,中国是亚麻原产地之一。
亚麻纤维在古埃及被广泛用于纺织,这一点在埃及的早期王朝时期已有记录。亚麻纤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纺织纤维,制成的织物用途广泛,包括服装面料、装饰织物、桌布、床上用品等。亚麻纤维具有调温、抗过敏、防静电、抗菌等功能,因其吸湿性好,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水分,所以亚麻织物手感干爽。
一般来说,亚麻在三月播种,七月收获。亚麻植物的种子可用来生产麻子油,短纤维用来造纸和生产缆绳,即使是亚麻植物的表皮也有广泛的用途。
在古埃及,亚麻的制造工艺包括从种植到梳麻、纺纱,再到织布,各个环节都展示了埃及工匠的精湛技艺。手工纺织和纺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简单的织机也能生产出令人惊叹的亚麻布。
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的一洞穴中发现了3.4万年前的亚麻,这是迄今已知人类使用纤维最古老的证据。洞穴中发现的亚麻纤维被染成了绿松石色、粉红色和黑色到灰色等多种颜色,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使用天然植物颜料进行染色的技术。这些经过加工的亚麻纤维可能被用于制作绳索、编织篮子或缝纫服装,这表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和对材料的创新利用。
2、大麻
大麻原产于亚洲中部,最早于6000多年前在中国有大量种植。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出土过四五千年前的麻籽(可能是火麻籽或大麻籽),新疆孔雀河古墓内出土过4000年前的麻纤维,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大麻在中国的早期栽培。
大麻有两个亚种,其中之一是火麻,是一种强韧、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利用其纤维编织,也可用种子入药、榨油。火麻的枝干较高而细长,稀疏分枝的茎和长而中空的节中只含微量四氢大麻酚(THC),现在主要当作药材在种,在华北、西北、东北比较常见。
大麻纤维质量很高,比棉花纤维更长、更坚韧。因此,在过去数千年中,大麻一直是纺织品的主要原料之一。中国人用大麻纤维制作绳索、渔网,以及平民大众的衣服材料——因为丝织品只有富贵人家穿得起。
3、棉花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棉花的种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早的棉花是一种叫做“古棉”的植物,它的种子可以产生长而柔软的纤维,适合用来制作纺织品。在尼罗河流域的遗址中发现的棉纤维种子化石,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棉纺织物证据之一,这表明埃及是棉花传播的早期中心之一。
棉花的种植技术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棉花已经传播到了中东地区;在公元1世纪左右,棉花传入了非洲;在公元10世纪左右,棉花传入了欧洲。棉花种植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进入地中海地区,并在尼罗河流域出现。亚洲棉原产于印度,是多年生木本棉花,在公元前1000至前500年,亚洲棉从印度向西扩展到非洲和地中海各地。
(埃及棉)
在古埃及,棉花被称为“白金”,是经济社会的支柱之一。古埃及人广泛种植棉花,并利用富饶的尼罗河水域灌溉棉田,埃及棉花因其丝绸般的质地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