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器时代以来动物的驯化历程

2024-11-06 21:02   云南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驯化动物的行为并不普遍。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人类开始有意识地驯化动物,尤其是狗,作为最早的被驯化物种,随后是有蹄类动物。这种驯化行为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也与其他技艺的发展紧密相关。

1

驯化的理论基础


关于驯化的起源,存在多种理论,它们大多基于人类有目的地驯服动物以满足特定需求的观点。这些理论包括宗教仪式中动物作为祭品的角色,以及对肉类和皮革的经济需求。但这些理论忽视了一个事实:在中石器时代,通过传统的狩猎和诱捕方法获取生活必需品比进行长期的驯化尝试更为容易。

在中石器时代,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冰河开始溶化、冰川后撤、全球气候转暖。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仍然基本上是渔猎和采集。因原来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动物消失,人们面对现生的动物群,改以猎取中小型野兽为主,其中大宗的猎物是鹿类。狗已成为家畜,在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地方,可能已开始驯养猪或山羊。随着人们采集活动经验的积累,在西亚一些地区,采集目标逐渐集中于大麦、小麦等野生禾稼,这可看作是农业起源的前奏。

在中石器时代,弓箭的普遍使用,使狩猎效率大为提高。人们除依旧利用自然洞穴栖息外,还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埋葬死者的习俗比旧石器时代也更加复杂。在西欧南部和南欧地区,先后分布有阿齐尔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均因法国的同名遗址而得名。塔德努瓦文化的海滨河口居民点中,有些堆积层含有人们食剩的大量贝壳和鱼骨等,形成为最初的贝丘遗址。

在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仍然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但已经开始出现对某些动物的驯化,如狗的驯化。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纯粹的食物搜集者转变成为食物生产者,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拐点”或者“岔路口”。驯化与传播奠定了我们在共享某种同一性之上显现出来的差异和多样性。

中石器时代的人类主要依赖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必需品,而驯化动物作为一种长期且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为,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开始逐渐尝试对某些动物进行驯化,为后来的农业革命和动物驯化奠定了基础。

大规模的动物驯化现象在全新世随着末次盛冰期的结束而爆发,推动了新石器时期农耕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早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是灰狼,而早期被驯化的农业动物包括绵羊、山羊、牛和猪等。独立的动植物驯化事件至少发生在美洲、西南亚、南亚、东亚等11个地区,早期的动物驯化主要集中在近东的新月沃土、中国中部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

驯化途径和驱动因人们在集中繁育动物之前存在无意识的饲养阶段,被称为“文化控制”,即人类捕获和控制野生动物后,把其中一些当成宠物喂养,逐渐熟悉了它们的生长习性,并建立了亲密关系。除了渐进式过程外,现今广为接受的是共生、猎食和定向3种驯化途径。例如,在共生途径中,野生动物被食物残渣、污秽物吸引,主动接近人类生态位并逐渐与人类建立了双向的伙伴关系,如最早被驯化的狗。

驯化后的扩散及品种选育家养动物的扩散与品种选育通常发生在初始驯化完成之后。由于战争、人类迁徙、人口扩张等因素,家养动物逐步从驯化初始地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扩散过程中,家养动物经历了种群内近交、基因漂变、优势性状自然选择、选择松弛以及人工选育5个阶段。

2

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的习惯和某些动物的习性共同促使驯化几乎不可避免。这种共生关系在人类早期社会中已经开始显现,如狗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其驯化历史可以追溯到约1.5万年前。

狗的驯化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根据遗传学研究,现代狗是灰狼的后代。通过对史前美洲原住民犬特殊的线粒体根系单倍型A1b和A2之间分化的时间节点估计,这两个线粒体谱系之间最古老的已知融合发生在约23,000年前,但这并不代表着狗被驯化的时间点。

(灰狼)


关于狗的驯化地点,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认为狗可能在亚洲被驯化一次,在欧洲或近东被驯化一次。而另一项研究则指出,狗的起源与中东的农业革命有关。然而,也有研究支持狗最早在中国南方被驯化的观点,时间大约在1.6万年前。这项研究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654只狗的线粒体DNA进行追踪分析,发现狗的主要线粒体DNA支系起源于东亚,且遗传多样性最丰富。

狗的驯化过程与其他家畜显著不同。与猪、鸡、牛、绵羊等家畜在驯化过程中与野生种基因杂交不同,现代狗中含有野生种群的基因组比例为0%。这可能是因为人类为了维持狗的家养性驯化特征,严格限制了狗与野生狼群的交往,导致狗更少有机会与野生狼群交配。

狗的驯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如狩猎和看家,更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狗的驯化反映了狗如何融入人类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和人类一起工作,并与人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狗的驯化也丰富了古人对于友情的认识,作为当时除了人自身之外的第一种与人亲近的动物,狗的存在增加了人对它的好感,希望它随时在自己身边。

共生关系包括两个不同物种间的生活在一起的所有情形,其中共生双方互为利用。

1.互利共生:这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例如,蜜蜂与花朵之间的关系,蜜蜂需要花蜜作为食物,并在采蜜的过程中帮助花朵授粉,而花朵则需要蜜蜂授粉以繁殖。

2.偏利共生: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类型。例如,藤壶附着在螺壳上、鮣鱼附在鲨鱼腹部借助其运动,这些关系对藤壶或鮣鱼有利,但对宿主无害。

3.偏害共生:共生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共生类型。例如,贻贝体内有寄居蟹生存,这种关系对寄居蟹有利,但对贻贝可能造成负担。

共生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后者往往被视为社会寄生现象。

3

食腐动物与驯化


食物供应在动物和人类之间建立密切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食腐动物。食腐行为可以接近共生状态,但食腐者在有机可乘时可能会捕食宿主,尤其是幼崽,从而发展为社会寄生现象。

食腐动物的角色和重要性食腐动物,如秃鹫、鬣狗、蚯蚓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它们通过清除死亡动物的尸体,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对保护自然界的清洁卫生、加速物质分解和循环,促进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秃鹫主要以大、中型动物尸体为食,对保护自然界的清洁卫生、加速物质分解和循环,促进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食腐动物的适应性食腐动物拥有一些特殊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食腐的同时避免生病。例如,秃鹫拥有极强的胃酸,pH值在1左右,能够有效杀死摄入的微生物。此外,秃鹫的免疫系统在食腐适应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它们免疫基因进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食性鸟类,证实了鹫类免疫系统在食腐适应过程中获得了强化的疾病防御能力。

(秃鹫)


食腐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表现出社会寄生现象。例如,鬣狗除了食腐,还可能捕食弱小与病残动物为食。在昆虫界中,蓄奴蚁通过掠夺其他蚂蚁的蚁蛹,迫使它们成为奴隶,这种行为展示了一种社会寄生现象。这些行为表明,食腐动物在有机可乘时可能会捕食宿主,尤其是幼崽,从而发展为社会寄生现象。

4

社会寄生现象


食腐者行为和“客-主”关系在昆虫社会中的体现是复杂而精妙的,特别是在白蚁、蜜蜂、黄蜂和蚂蚁这些社会性昆虫中。

白蚁的社会结构与食腐行为白蚁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蚁王、蚁后、工蚁和兵蚁。白蚁的巢穴是昆虫世界中最为壮观的建筑之一,其内部结构复杂,有专门的区域用于培养真菌,这些真菌是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白蚁与真菌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白蚁为真菌提供生长环境和养料,而真菌则为白蚁提供食物。这种关系展示了白蚁如何通过社会合作,利用食腐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生存。

蜜蜂的社会性是昆虫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蜜蜂群体中有蜂后、雄蜂和工蜂,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蜜蜂通过舞蹈等方式进行通讯,协调群体内部的工作,如寻找食物和照顾幼虫。在蜜蜂社会中,食腐者行为并不常见,但蜜蜂会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如花蜜和花粉,这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植物的“废弃物”。蜜蜂通过采集这些资源,转化为蜂蜜,这不仅为蜜蜂自身提供了食物,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食品资源。

黄蜂,包括胡蜂,也是社会性昆虫,它们建造复杂的巢穴并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黄蜂的食腐行为主要体现在它们捕食其他昆虫,这些昆虫在黄蜂的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蜂通过捕食,控制其他昆虫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的典型代表,它们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分工。蚂蚁通过信息素进行通讯,协调寻找食物、照顾幼虫和防御等工作。蚂蚁中的食腐者行为主要体现在它们对死亡昆虫的处理上。某些蚂蚁种类会将死亡的昆虫搬运回巢穴,作为食物来源。这种行为不仅为蚂蚁提供了营养,也有助于清理环境,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当人类成为动物物种的寄生者时,他们成功地驯化了宿主。在昆虫社会中,宿主成功地驯化了入侵的寄生者更为普遍。这种社会关系展示了相似的社会关系可能沿着不同的路线演化。

人类通过驯化动物,成为这些物种的寄生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些动物的生活和繁殖。动物驯化是一种长期的互惠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驯化者为被驯化动物提供庇护,而被驯化动物为驯化者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便利,整个过程增加了驯化双方的生存适应性。例如,家猪在驯化过程中变得更加温顺、繁殖能力和产肉率得到提升,这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肉食需求。

这些社会关系展示了相似的社会关系可能沿着不同的路线演化。在人类社会中,驯化往往伴随着对动物的控制和利用,而在昆虫社会中,寄生者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涉及到共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等多种类型。这种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昆虫社会中寄生者与宿主之间的复杂互动。

5

驯化过程的概括


驯化过程的初始阶段,物种与人类社会环境保持松散联系。这一时期,动物开始与人类建立联系,但尚未完全依赖于人类社会环境。例如,狗可能是最早在农耕经济出现之前被驯化的动物,它们最初可能被用作狩猎和看家。

在征服过程中,物种开始依赖于人类社会环境。这一阶段,动物开始被人类所控制,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例如,家猪在驯化过程中变得更加温顺、繁殖能力和产肉率得到提升,这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肉食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发展种群的某些特征。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根据需要选择性地繁殖动物,以增强其生产性能或适应特定环境。例如,绵羊和山羊的驯化初始于公元前9,000年,它们的驯化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肉食与奶制品的需要。

在第四个阶段,人类特别关注动物的品质,如奶、肉、毛等经济价值。这一阶段,驯化的种类变得标准化,与其祖先类型如此不同,以至于种间杂交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品性。例如,中世纪关于消灭野牛、泰班野马的报告中谈到了这些动物被当地农民杀戮的情况,部分原因是驯服的雌性动物企图与野生的雄性动物“私奔”。




掌镜史
人性与历史脉络。偶尔严谨,大多数时候胡说八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