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后晋国军制改革导致的公卿势大

2024-11-02 21:00   云南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霸业的扩展和维持主要得益于两位杰出的君主:晋文公和晋襄公。

1

晋文公的霸业扩展


晋文公在战胜楚国后,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允许卫国复国,并处理了卫国内部的权力争斗。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温地会盟时,卫成公因杀害忠臣叔武和元角而遭到大夫元咺的指控。晋文公作为盟主,行使了霸主的职权,对卫成公进行了惩罚。然而,晋文公也展现了宽容,赦免了卫成公的诉讼人甯武子,认为其忠诚无罪。最终,晋文公拘捕了卫成公,并将其押送至周王的大牢。同时,晋文公支持元咺返回卫国,扶立公子瑕继位。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六年(前631年),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在翟泉会盟,目的是为了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

这次会盟不仅是对晋文公霸主地位的再次确认,也是对郑国的一个警告,因为郑国在城濮之战中曾作为楚国的同盟国与晋国对战。然而,郑国通过外交手段成功避免了被讨伐的命运。在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晋文公与秦穆公一同出兵围攻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对秦穆公陈述利害,指出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无益。秦穆公听后和郑国人结了盟,撤军回国,晋文公也随之撤军。

2

军制改革


晋文公的军事改革始于对晋献公二军制的扩编。晋献公在位期间,晋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初步的增强。晋献公打破了晋国只能组建一军的限制,将一军扩建为二军,并让与自己最亲近的太子指挥下军,自己亲统上军。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为了进一步增强晋国的军事力量,将军队从二军扩建为三军。这一改革使得晋国的军事编制更加完善,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晋文公时期的三军编制,由中军将郤縠、中军佐郤溱、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先轸等六卿分别统领。

随着晋国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增强,晋文公在三军的基础上,于公元前632年成立了三行,即上行、下行和中行,实际上形成了六军的编制。但为了避免挑战周天子的权威,晋文公并未将其称为六军。这一时期的晋国军事编制被称为六军九卿,即三军三行九卿。

晋文公在位期间,为了应对狄族的威胁并增强晋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改革。晋文公八年(前629年),在“清原之蒐”的军事活动中,晋国的军事编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原有的三军六卿的基础上,晋文公增添了新上军、新下军两军,合计晋国一共五军十卿。晋文公在清原之蒐中对军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他任命赵衰为新上军的统帅,箕郑为副将辅助他;胥婴担任新下军的统帅,先都为副将辅助他。

3

霸业的维持


晋襄公在位期间,秦国在秦穆公的领导下,有意东扩,挑战晋国的霸权。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次年,秦穆公趁晋国国丧之际,不听大臣蹇叔等人的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军东进。然而,由于郑国商人弦高的机智应对,秦军的偷袭计划未能成功,秦军在撤退途中顺手灭掉了滑国。

晋襄公得知秦军的行动后,决定予以反击。晋国在先轸的指挥下,联合姜戎,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设伏,成功地围歼了秦军。这场战役被称为崤之战,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因疏于戒备而全军覆没,三名主帅被俘。

尽管晋襄公在母亲的求情下释放了秦军主帅,但他后来意识到这一决定可能是错误的。晋襄公的母亲,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请求释放秦国三帅,晋襄公同意了这一请求。然而,先轸得知后,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认为放虎归山,必将留下后患。晋襄公随即派阳处父去追击,但秦三帅已登舟渡河,未能追回。这一仗标志着“秦晋之好”的终结,秦国丧失了与晋国争霸的资本。同年八月的箕之战中,晋军大败翟军,并生俘了翟人的国君。

晋襄公在位期间,不仅成功抵御了秦国的进攻,还有效地应对了来自南方楚国的挑战。公元前627年,楚成王趁晋文公去世之机,派兵攻打郑国,试图夺回楚国的霸权。晋襄公派阳处父率军打败了归附于楚国的蔡国,随后在泜水之战中再次击败楚军,使得楚军的力量遭到了重创,长达10多年不敢在中原地区发动战争。

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秦国的孟明视领军伐晋,晋国先发制人,在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军。同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汪、彭衙两地。晋襄公四年(公元前624年),秦军在秦穆公的亲自率领下,以“过河焚舟”的决心攻打晋国,虽然攻下了晋国的郊(今山西闻喜西)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但晋军坚守不出,秦军最终未能与晋军主力决战,秦穆公在崤山举行了祭奠仪式后撤军。

4

晚年的政治安排


晋襄公去世前,晋国的六卿将佐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大面积的缺失,这导致了晋国军队的重组需求。晋襄公在夷地阅兵时,对晋军中的将佐进行了重要的重组,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夷之蒐”。

在“夷之蒐”之前,晋国的军制是五军制,但在箕之战中,晋国的中军元帅先轸战死,随后几年内,晋国的几位重要卿士也相继去世,这导致了晋国军队的高层出现了空缺。晋襄公为了填补这些空缺,决定恢复到晋文公早年所创的三军制度,即三军六卿制,这一决定意味着晋国军队的高层将进行重大的人事调整。

在重组过程中,晋襄公原本倾向于重用老臣派,以平衡诸卿利益。他最初的安排是废除两支新军,由士穀担任中军元帅,梁益耳作为佐将;箕郑父担任上军元帅,先都作为佐将。然而,这一计划被泄露,引起了新人派的不安和反对。新人派主要由晋文公、晋襄公时代倚重的贤臣的后代组成,他们担心自己会被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最年轻也最善于表达自我感情的先克抢先发言,强调了狐、赵两家的功绩不可忘。晋襄公在考虑了先克的意见后,决定按照这些孩子们的父辈所立下的功勋大小来安排职位。

最终,狐射姑被任命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佐之,先蔑带领下军、荀林父辅佐他。这次重组中,新人派取得了胜利,赵盾还担任了其父赵衰留下的执政大夫一职。

晋襄公去世后,政权逐渐转移到赵氏手中,赵盾开始掌握国政。赵盾的执政,意味着晋国的政治权力开始向新兴的贵族家族转移。

5

后继无人


在晋襄公逝世之后,晋国陷入了一场激烈的继嗣之争。这场争端不仅涉及了晋国的内部权力结构,还牵动了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赵盾和狐射姑,两位晋国的大夫,分别支持不同的继承人,展开了一场权力的较量。

赵盾主张立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秦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他认为公子雍年长且品行端正,且与秦国关系密切,立他为君可以加强晋国与秦国的联盟关系。根据《左传》记载,赵盾曾言:“公子雍,先君之爱子也,而秦人纳之,立之,必为君。”(《左传·文公八年》)。

然而,狐射姑却持相反意见,他主张迎立在陈国的公子乐,认为这更符合晋国的利益。两人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了暗杀和逃亡。赵盾派人迎接公子雍,同时派人杀害了公子乐,以消除潜在的威胁。《左传》记载:“赵盾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狐射姑使续鞠居杀阳处父。”(《左传-文公八年》)。

正当秦康公准备送公子雍回国继位时,晋襄公的遗孀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她的行为触动了赵盾和诸大夫,使他们“皆患穆赢,且畏诛,乃背先蔑而立太子”(《左传·文公七年》)。

 赵盾决定立晋襄公的太子为新的君主,即晋灵公。这一决定不仅避免了与秦国的冲突,也显示了赵盾对国内政治局势的掌控。

晋灵公即位后,赵盾作为掌权者,开始积极地进行外交活动。他在扈地与多个国家结盟,开创了晋大夫主盟的先例。“赵盾为政,乃会诸侯于扈,以朝晋灵公。”(《左传·文公八年》)

为了与卫国建立友好关系,赵盾听从了郤缺的建议,归还了之前侵夺的土地。“赵盾使士会如卫,盟于戚,以释卫之侵地”(《左传文公八年》),这一举措不仅缓和了晋卫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为晋国赢得了周边国家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晋国的内乱并未因此而平息。晋灵公在夷阅兵时的将领任命引发了不满,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暗杀和权力斗争。先克因反对晋襄公的将领任命而被杀,而参与谋反的大夫们,如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等人,也相继被处决。晋国的权力结构因此变得脆弱,内乱的不断和权力的更迭,使得晋国的霸业难以为继。

 



掌镜史
人性与历史脉络。偶尔严谨,大多数时候胡说八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