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化妆品与熏香

2024-11-05 21:00   云南  

在探索古代化妆品和香水的历史时,我们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流逝,化学反应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古代制剂的构成,使得追溯其早期发展变得困难。然而,古代化妆品不仅是个人护理的一部分,它们在保健、宗教和巫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

化妆品的使用


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出现在尼罗河两岸,化妆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古埃及人是最早记录使用化妆品的文明之一,早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他们就开始采用天然矿物质进行化妆。原料包括赭石、烧杏仁、孔雀石、铜和眼影粉,用于加深睫毛和眉毛。此外,还发现了使用口红、胭脂和眼影的证据。这些产品是用动物脂肪、橄榄油和蜂蜡制成的。古埃及人还利用指甲花和芦荟等植物提取物进行美容和制作药水。

古埃及属于沙漠干旱气候,常年炎热干燥,风沙大。为了避免皮肤受到太阳和风沙的过大伤害,古埃及人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发明出具有润肤和防晒作用的化妆品。例如,在图坦卡蒙墓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者发现一罐3000年前的润肤膏。

古埃及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在身体上涂抹大量的油膏。在古埃及文献《普塔荷霍太普的教》中提到要用“香膏涂抹她的玉体,因为这是护理女性肌肤的良药。防晒膏是古埃及男女必备的物品,对男子尤为重要。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在拉姆斯三世在位期间(约公元前1198年至公元前1167年),工人们因缺少润肤油和防晒膏而组织了罢工,显示了化妆品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普塔荷霍太普的教谕节选


很多女性用染成黄褐色的乳脂涂抹脸、脖子和手臂,以调整肤色,改善面部质感,掩盖皮肤斑点和瑕疵,使妆面色泽更均匀鲜艳。这种化妆技术与现代粉底液、遮瑕膏的作用已相差无几。

古埃及妇女认为眼睛对外表关系重大,她们始创了眼盖膏和眼圈墨来美化眼睛,增加自身魅力。眼部化妆品的矿物质成分被装在亚麻布或皮革制成的小袋子、果壳、中空的芦秆里,或者被树叶包起来,这些器具经常可以在墓中发现。

化妆品在古埃及不仅用于个人护理,还在宗教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眼部化妆品被用来防止眼疾,这些调色板的名字与“保护”的词根相关联,显示了它们在宗教和保护中的象征意义。此外,眼部化妆品的矿物质成分被献给众神,涂抹在神的肖像上,与何露斯之眼一起被提及,显示了它们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作用。

巴黎卢浮官博物馆保存的古埃及化妆容器中,科学家提取52个样本分析发现,那时的眼妆有4种不同的含铅物质。科学家研究认为,眼妆中的低含量铅不会对眼部细胞造成损害,还能刺激产生大量启动免疫系统的物质。

古代化妆品的制备技术相对简单,但涉及的油脂和香料来源多样。植物油和动物油脂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而香料则来源于各种植物和树脂。制备方法包括花香吸取法、浸解和榨汁,这些方法至今仍被用于香水和精油的制作。

2

化妆品的种类


眼部化妆品和脸部化妆品在古代化妆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的制备技术和成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眼部化妆品的成分主要包括方铅矿(硫化铅)和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方铅矿因其含铅成分,被用于画眼线和眼影,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古代人认为它具有保护眼睛免受疾病侵害的作用。

孔雀石则因其鲜艳的绿色而被用作眼影粉,它不仅用于美容,还是铜的一种来源和染料的成分。制备方法涉及将这些矿物质成分在一个调色板或小平石头上得到精细的研磨,随后与水或可溶于水的树胶溶液调制成糊状物。这种糊状物或用手指,或用化妆棒(由骨头、木条或象牙条制成)涂抹在眼睑上。

脸部化妆品中,红赭石(氧化铁)被用于涂抹嘴唇和面颊,作为天然色素增添面部色彩。散沫花提取物则因其红色素被用于染发和面部装饰,这种植物提取物在古代化妆品中具有重要地位。

制备方法包括将红赭石研磨成粉末,与油脂混合制成膏状,用于脸颊和嘴唇的着色。散沫花提取物则通过提取其根和叶中的色素,制成用于染色的膏剂或溶液。

3

熏香的使用


埃及人使用熏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远远早于埃及其他文明的发展。埃及人发明的可菲神香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香水,这种香水实际上是香油,由祭司和法老专门制成。

在宗教仪式中,熏香被用作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古埃及人认为,熏香的烟雾可以帮助人们的祈祷上升到神灵那里,因此在祭典中会燃烧大量香料以表达对神祇的崇拜。

除了宗教用途,熏香也用于净化和提升环境氛围。古埃及人在烹饪食品、治疗伤口、防腐、美容等方面广泛使用香料。香料特有的防腐功能使得木乃伊的保存成为可能,这是考古界探索的旷世之谜。

古埃及人制造香水和香膏的方法包括将植物浸泡在油里,用细纱布过滤香油,或者把花瓣揉进凝固油脂中以吸收香味。他们还会将花瓣、植物、香料和芝麻等榨成汁,再混合树胶、植物油、蜂蜜等做成熏香或油膏。

埃及人曾尝试从蓬特引进熏香树种植,以减少对进口香料的依赖。蓬特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大宗的香料一一乳香和没药的主要产地。在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神庙里有一系列壁画,描绘了大约在3500年前一支由女法老派出的船队前往蓬特之地寻找香料及能散发出浓郁芬芳的植物。然而,这一尝试并未成功,埃及人仍需通过贸易获取香料。

古埃及的香料贸易非常发达,他们从中东、非洲地区引进各种香品,并将这些香品用于涂抹身体、医疗治病、喷洒在衣物上或是加入沐浴的水中。古埃及的很多神庙碑文中都提到过蓬特,显示了香料贸易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托勒密王朝时期见证了熏香使用的鼎盛,而到了早期基督教时期,昂贵的进口熏香逐渐被本土树脂所取代。化妆品的使用和制备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始终不变。从宗教仪式到个人护理,化妆品和熏香一直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国内早期化妆品的发现


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甲骨文中出现了“沐”字,注释为洗面之意,表明已有清洁面部的美容习惯。殷商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称为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广泛使用锌粉擦脸,以白为美的审美意识开始形成。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用于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期,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进一步促进了化妆习俗的盛行。

1、植物精油的首次发现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文物机构对垣曲北白鹅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两周之际高等级墓葬9座,出土文物标本500多件。这些墓葬初步被认定为召氏家族太保中(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

在编号M4、M6及M9的三座女性贵族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七件微型长方形或车形铜盒,这些铜盒造型小巧精致,是目前同期墓葬中一次性出土最多的微型铜盒。这些铜盒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化妆品提供了实物证据。

(化妆品铜盒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科研团队对铜盒残留物进行了显微形貌和物质组成分析。科学分析结果显示:

M4铜盒残留物中发现大量动物脂肪、植物精油及朱砂等,推测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添加植物精油,并可能以朱砂为颜料的美容化妆品。M9铜盒残留物中发现方解石、文石,应为美白类美容化妆品。

垣曲北白鹅墓地铜盒中发现的植物精油,在中国古代化妆品中属首次发现,为先秦时期植物精油提取、利用及化妆品生产和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化妆品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先秦时期化妆品的制作和使用情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特别是植物精油的使用,显示了古代化妆品制作的复杂性和对美容效果的追求。

2、最早的男性化妆品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是春秋时期芮国的遗址。2016年,因盗墓事件而被发现,随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210多座墓葬,其中包括两座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在这些墓葬中,编号为M1和M2的大墓被认为是春秋早中期芮国国君的墓葬。

在M2号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男性贵族墓出土的微型铜罐,罐内保留有约6克的残留物。这个微型铜罐的口径约为5.5厘米,高约5.9厘米。通过对这个铜罐及其内残留物的科学分析,考古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刘家洼遗址铜罐)


残留物的科学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益民教授课题组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电镜-能谱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残留物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成分主要为一水碳酸钙,而有机成分为动物油脂。通过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确认油脂来源于反刍动物体脂,很可能是圈养的牛,即牛脂。

化妆品的成分与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微型铜罐内的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了一水碳酸钙颗粒,这是一种美白化妆品。这一发现不仅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面脂,将中国先民制作美容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

一水碳酸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矿物,多见于湖泊沉积和洞穴沉积中的特殊钟乳石一一月奶石中。考古学家推测,罐内残留物中的一水碳酸钙可能是先秦道家或方士在洞穴中采集钟乳石所得,这成为中国先秦洞穴矿物用于化妆品的最早证据。

这一发现表明,春秋时期的贵族阶层已经使用化妆品,这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此外,这也反映出春秋时期化妆品的生产可能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手工业体系。

3、铅白的独立起源

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是春秋早期贵族墓地的一部分。在这里出土的微型铜容器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铅白通常指水白铅矿、白铅矿或两者的混合物,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化妆品和颜料之一。在中国,铅白以“铅华”而闻名,“洗尽铅华”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意指洗去脸上涂抹的名为“铅华”的化妆品,呈现真实面貌。

早期铅白主要来自天然白铅矿,公元前600年左右开始出现人工合成铅白。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使用腐蚀法合成铅白。在中国,合成铅白的起源在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可能是从欧洲或古埃及传入,而此次发现支持了中国合成铅白技术的独立起源。

国科大考古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对梁带村遗址内春秋早期诸侯及诸侯夫人墓地出土微型铜容器内的白色残留物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稳定同位素碳十三、放射性碳十四等科技手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证实该白色遗存为世界上迄今最早的人造铅白。

梁带村遗址微型铜容器内的铅白


梁带村遗址出土微型容器中存在大量白色残留物,为白铅矿(碳酸铅)或白铅矿与角铅矿的混合物。化妆品残留物中的碳酸铅晶体呈现假六面体、长针状和棱柱形,与溶液沉淀法产生的碳酸铅晶体形态相似。放射性碳十四测年结果揭示出梁带村样品的人工合成属性。

人工合成铅白方法的出现,推动美白化妆品和艺术颜料在亚欧大陆广泛使用。铅白的人工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其在中国和地中海周围的广泛使用,堪称引发一场“化妆品革命”。

 



掌镜史
人性与历史脉络。偶尔严谨,大多数时候胡说八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