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文献简读:家庭−学校−社区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

文摘   2024-10-09 11:41   广西  


一、心理危机定义

原文摘录:心理危机是个体惯常的资源不足以应对挫折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失衡反应。研究发现, 心理危机通常并非一次事件引发的偶然状态,复杂环境风险因素的组合或交互可能是心理危机的促发机制,表现为累积效应聚集效应两种模式。累积效应是指随着风险因素的叠加,心理危机水平增加,强调不同风险因素的叠加数量越多,对危机的促发作用越大。聚集效应则是指特定风险因素的组合模式可能对应特定的危机后果,  强调特定的危机类型由特定风险因素交互作用促发,与风险因素的数量无关。

阅读体会:可以理解心理危机和心理不安全状态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应该是长期累积和聚焦效果的共同结果,其原因的复杂性和交互性是重要的特征。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青春期的心理、认知和生理等个体因素的不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是经历着学校、同伴、家庭和社区等复杂环境因素交互影响所致。家庭和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两大主要环境。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控制、母子冲突、父母婚姻冲突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水平。在在校园环境中,同伴欺凌、同伴拒绝、教师不公平、中学生自杀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

阅读体会:可以发现家庭和学校作为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环境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三、危机促发的个体心理因素

依据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分析,痛苦逃避是预测和区分个体自杀风险强有力的近端因素。当环境风险因素提高个体的心理痛苦水平,并促发高痛苦逃避动机时,自杀行为就会发生。心理痛苦在抑郁症患者的童年虐待史与自杀未遂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家庭或校园环境风险因素可通过引发中学生的心理痛苦水平,尤其是高痛苦逃避动机,进而增加致死性危机的风险。

阅读体会:痛苦逃避和心理痛苦是促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个体在发生心理危机前出现的痛苦逃避和心理痛苦是一种缓冲地带,这是个地带既可以促进心理成长,也可以阻碍心理成长而出现自杀行为。

四、化解心理危机的环境因素

个体的发展,童年早期主要以家庭为中心,童年晚期及青春期转向同伴、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不同环境资源对心理危机的缓冲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学校资源中,高水平友谊质量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对非致死性危机、自伤和自杀未遂都有着显著的缓冲作用。学校联结、同伴和师生的友谊网络联结越紧密,青少年的自杀未遂发生率越低。在社区资源中,积极的邻里关系能降低成年个体自杀未遂的风险。当青少年在学校获得归属感水平较低时,社区支持可以减少退学、违纪等行为的发生,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改善其社会情绪功能。

阅读体会:在发生心理危机的之前,实际上是有一个缓冲中介因素,这个因素可以化解危机的出现,也可以能不能化解危机的出现。把这些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可以转危为机,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1.家庭的重要性。

青少年心理危机存在复杂的促发机制,应从更为宏观和整合的视角进行探索。研究表明初中生近20%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环境风险因素当中,且较高的家庭风险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学校、社区风险,但一部分初中生可能只暴露于单一的学校风险中。处于各种家庭冲突情境中的青少年,难以发展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因而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和学业表现也较差。

2.家校社的重要性。

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风险都是青少年主要压力来源,对青少年进行危机干预时应采取系统化的策略。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资源和自身资源的组合模式对自杀危机的缓冲作用,青少年自杀危机是一个系统性的失败,而非单一环境风险导致。拥有更好邻里关系或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拥有同伴友谊和教师支持的青少年对自杀危机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免疫力。

3.风险和免疫同样有累积效应和聚集效应。

环境资源组合、积极发展素质与心理危机的关系也表现出累积效应和聚集效应。经历童年不良事件的青少年,如果同时拥有高水平的同伴支持和教师支持,自杀未遂发生率显著降低。社区实践中增加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可能通过促进青少年的联结水平,构建自杀危机的免疫屏障。

阅读体会:结论是阅读文献必须梳理的,很多论文证据数据、函数、变量十分复杂,非专业人士看不懂,作为中小学教师,总结结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篇文献,我阅读之后感悟到要对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同伴联结、提升教师支持应该作为校园自杀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所以,校园举办体育、艺术、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是十分有重要意义的。另外,我们倡导学生多参加社区活动,参加有益的公益活动,对培养人与人交往,青少年心理联接水平,构建自杀危机免疫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海浪出品工作室
记录我的教学、我的故事、我的教育探讨和生活艺术,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设置原创,欢迎大家转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