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老师都觉得写作挺头疼的,其实就是因为没弄懂教育写作的门道。这些年,我慢慢发现老师们在写作过程中容易犯几个困惑。写出来的东西不够接地气。很多老师的教育写作,一来就是猛灌理论知识,但说实话,这东西得跟实际教育经验结合起来,特别是得紧贴自己身边那些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的教育文章来!很多老师对写作过程不够重视,写得有点糙。写作就像是烹饪一道大餐,需要一点点调料,反复翻炒,才能端上桌。但很多老师好像只盯着最后的大餐,忘了炒菜的过程也很重要。其实,一篇文章就像是一道菜,从灵感迸发,到选材,再到搭架构、起标题,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反思写作实践不够持续,写一阵子,投稿失败了,就停了。教育写作可得慢慢来,得积累经验,多实践,需要长期坚持。别想着一投稿就能立马见效,那是不现实的。当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得不够合理,导致写作效果打折扣。老师们日常工作真的太忙了,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写点儿教育方面的文章。就算他们去参加了写作培训,时间不够用,可能也没法把学到的东西都用到写作上。这让很多在一线教书的老师特别头疼。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写作素材宝贵源泉。撰写时,无需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应盲目追随热点话题,而应专注于自己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备课时遇到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法;某个课堂环节的巧妙处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的应对策略;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简而言之,应关注那些发生在自己周围、与自己密切相关、感受深刻且难以忘怀的教育生活细节。老师可得看重写作这个过程,从构思、动笔、修改到打磨,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啊!尤其是文章的结构,需要认真思考和胸有成竹才行的。要把写作视为长期的学思践悟过程,坚持练笔不放。我们不是大师,更不是文曲星。要知道,即使是专家,也不是生来就下笔成文、倚马可待的,也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持续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要求不用太高,每天几百字,每周几百字,坚持几年就很厉害了。众所周知,写作乃知识的输出过程。若无充分的内在积累,输出则无从谈起。在输出之前,必须有所输入,而阅读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输入方式,学习优秀的文章是我们输入的来源,模仿写,就是要通过研读教育专著、浏览教育期刊、关注专业公众号等渠道,寻找并吸收优秀的教育文章,通过结构、理念、方法、策略写。
推荐阅读:
用文字书写教育的美好与智慧,用写作唤醒教师的生命成长|荐读
如何走上教育写作之路?这位名师的干货指南各位老师请收好→
教育写作,一种专业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