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乎所以病
文摘
三农
2023-12-28 18:30
江西
年纪大了,唯一学会的好东西是反思。孔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天晓得的事情,我看三天能够反省一次就是好人了。我估计我每周大概反省一次,离好人的距离还比较远,但已经脱离了成为坏人的危险了。
近年来老来轻狂,经常犯忘乎所以病,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什么会患这个病?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己有点小积累。年轻人年少轻狂,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很小,但他们在某个阶段,比如刚刚考上大学,刚刚进入某个有名的机构,或者刚刚做了一点点成绩,忽然觉得高出周边不少,就忘乎所以了。其实这两者是完全一样的,就是所谓自信心爆棚。
忘乎所以病的发作,是基于对于自己“高”出他人的意义没有加以理解,没有时时检点。比如是什么方面的“高”,比人家“高”出多少,能不能维持“高”,还有用什么角度看这个“高”。站在自己的“高”旁边,看远处的珠穆朗玛峰,很容易觉得是自己“高”,这当然不是真的高。
放在食用菌行业看人们的行为,就是一个研究某个具体方法的人,在这个方面的“高”,和从事系统性工作的人比“高”,或者说和另一个方面的研究者比自己的强项,这是最常见的自以为“高”。但有些故事是谈一些不好比较的东西,高不高难以确定,那就复杂了。比如对于技术人物的了解和认知,就不太好说了,每个人接触到的圈子不同。如:某某是搞羊肚菌的,成败无序,实际上是没有掌握多少真正的内涵,忽然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其实和他差不多的“高”人,人家更能忽悠,他一下子五体投地了。然后有人告诉某某,此“高”人是个大忽悠,他就很难接受了。其实这也是忘乎所以的表现,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某种判断人的“高度”。能够被某个人说服,和这种“说服”是基否于本质的了解,完全没有逻辑关系,被”说服“的原因,大体上有几种:一种是真正理解层面的认可,还有一种是超越认知的折服,更有一种是模糊概念的共鸣。基于理解层面的说服内容拿出来,相信会有很多人能够接受,并且不接受的人也提不出合理的反驳。超越认知的折服,只能算是迷信,因为迷惘而信任他人,或者说迷之自信认准了对象,这种折服的基础是自身太过浅薄。而模糊概念的共鸣,则是标准的半桶水一块儿咣当,实际上这种被说服就是半懂不懂的理解的趋同。中国菌业在识人问题上的忘乎所以故事太多,一点名得罪一大片,我倒不是怕得罪那些大忽悠,而是怕很多大老板不好意思。老板赚钱成功了,就忘乎所以,觉得自己哪里都“高”,然后的然后就有些说不出口,所以这事儿不展开。还有些专业人士,不晓得走什么运(肯定不是竞争结果),有了点上面封的头衔身份,也开始自我感觉“高”起来。
有一个业界的老人家对我总是揭露某些忽悠的行为有微词,当然这也是忘乎所以,他自己都被某些忽悠弄到团团转,为忽悠背书。我从这个老人家的事情上忽然醒过来,原来我发现我也忘乎所以。
一开始,我总是因为真的知道一些事儿,希望借助这些信息帮助人家避免被忽悠,现在看来,就是忘乎所以。虽然我们自己在某些方面懂多一点,在业界的活动能力和包打听的能力有点强,但和人们的固执己见的心理比,那是不值一提的。
因为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我只是写文章揭露忽悠,东方不亮西方亮,还是能够有不错的效果的,毕竟不给特定对象说话,人家可以冷静思考。而要是自以为是好心,自以为是自己人,是真心要帮助人家避免产生不好的后果,结果几乎90%以上适得其反。
实际上每个人都只有自我的内心,不会轻易相信什么“好心”,对我也不会例外。而真正的自己人,甚至用不着我去告诉他,他会来找我商量讨论,至于关系,我和人家的爹关系好,不等于孩子和我也好。最后说真心,没有个人友好关系,是没有人相信我的真心的,他们永远相信我是在为了自己,比如我说某人不行,他更相信是我和某人有矛盾。不说意见的时候,可能还是会觉得我是个靠谱的人,一说这不同意见,我就变得不靠谱了。
有个箴言说,不要拉那些在悬崖旁边跳舞的人,等他掉下去再急救的是恩人,拉住他没掉下去却撕烂了他的衣服,得赔。这个事儿落在食用菌行业,尤其严重而且突出,连急救都不要去救,因为人家可能怪你多管闲事。而我老是要去充当那个撕烂衣服的角色,这就是忘乎所以,以后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