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先行而不总是随行
文摘
三农
2024-01-12 18:37
江西
无论干什么事情,要做到前面去,不二的法则是“保持先行而不是随行”,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难,更难的是把这种概念真正的入脑入心,而不是偶一为之和心血来潮。
刘自强秘书长搞会议的精妙之处,是始终有些方面处于先行者的地位,比如我曾经形容过的“洋”特征,是连院士老爷子也认可的观点。当然也不仅仅是洋这一个方面,而是始终能够契合企业需求的会展和总体人气的构成,刘自强的把握比其他会展要做得好。其中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不断做食用菌的外延介入,不管效果如何,开眼界是一定的。说句有些人不爱听的话,会议邀请的嘉宾也是相当重要的手段,例如请我去。不要笑,老刘比绝大多数人更懂我,也更懂搞会,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作为会议的许多要素之一,有我没我是有一定差异的。一个会议的邀请表,如果缺失了太多,单一方面做得多好都是难以聚集人气的。重叠的没有要素价值的人,去多少都白搭。
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内卷,其实归根结底是太多的人注定了只能做一生一世的随行者。只能做随行者的那些人当中,其实有很大比例是连随行者的角色都扮演不好的。事实上没有什么行业能够始终一家独大,余不足挂齿,少量优质的随行者是可以强化竞争的。即能够紧跟住先行者脚步的随行者,不会安于做随行者,而是会努力从不同角度发力去争取成为另一方面的先行者。保持做先行者的难度,与先行者的先进点的水准有很大关系,容易做到的先行内容,很容易被厉害的随行者反超。而真正基于特立独行和个人魅力的、基于技术精深和长期耕耘的、基于远期和宏观战略规划的等等先行内容,因为具有很高的难度和随行成本,往往根本没有什么随行者。而类似网络和商业模式、一般性技术进步、外延的嫁接、渠道和资金等优势的先行,是分分钟都有模仿和翻版的随行者不绝如缕。
所以,保持先行的方法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差距跨度上的难以超越,另一个则是不断刷新的自我否定和突破。可是,我终于发现食用菌行业很多相关工作上的观点,似乎被误导了。
第一个是关于互联网,记得我曾经和山东的宋益胜有过一点不算争论的争论,我八年前的《互联网+、上市,及其他》一文,好像是预言一般,今天菌业几乎没有人谈这个互联网+了,因为这种先行很快就有一大票随行者。随行者多了,就是内卷。
金针菇杏鲍菇的内卷,卷死了不少中小型企业,但火烧起来就很难熄灭,现在烧到了那些上市企业头上了。这说明上市也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更可能是发起人这些大老板们在食用菌行业的终点。因为上市不过是资金和规模的先行内涵,这也不是什么特别有跨度的先行。
第二个是预制菜,不错,预制菜是当下的一种时髦,但食用菌企业直接介入预制菜,我认为是不会有用的。因为食用菌企业搞预制菜完全是跨界,都知道跨界好,不知道跨界难,跨不好就掉沟里了。至于和预制菜企业的结合,实际上也很难有多少好处,因为如果是主流销售给预制菜企业,很可能成为枷锁,预制菜行业的老板也不是慈善家,他要无底线的低价。而主要销售方向不是给预制菜企业,那就无足轻重。除非,食用菌企业能够做到产品多元化,以特色循序渐进介入预制菜,才可能有所建树,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加上一句,做先行者要有耐力,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与别人拉开距离。
但有一种东西绝对是有跨度的食用菌产业先行内涵,这就是育种和单菇种做强,例子就是我们熟悉的上海丰科。丰科先行介入育种,做的怎么样大家都有目共睹,以前也有介绍和评价(《食用菌菌种知识产权第一案遐思之一:必须有人站出来》)。但放眼整个菌业,随行者寥寥无几,效果也几近裱糊为主。
丰科第二次缔造先行,是去美国设厂,我对此高度认同,虽然目前尚在前期,但以我的感觉之准,相信结局一定会很好。一些人说,不是没有人去美国尝试办厂,都不行,不好意思,那些曾经去美国办厂失败的,除了钱多, 在国内都做不到先行,有什么借鉴意义?我不是个企业家,我只是食用菌行业最著名的打酱油人士,旁观者清,在近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食用菌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那些一直在规模上先行的老板们日子越来越难过的当下,笑看他们高傲的头颅上挂着一张苦涩的脸,做出的一点感慨。规模先行其实本质上不是先行,而是低级的随行。
中国菌业的众多大老板对我无视,我却很喜欢直视他们,现在连给他们打工的欲望都没有了,说话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