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菌业首席个人特质之我见

文摘   三农   2024-01-07 18:37   江西  

写了《谁会是下一届首席》之后,收到不少反馈,包括认为有些同行人士的工作成绩斐然,没有被我提及等。我不论是否了解这些人,都觉得讨论一下很好,至于我个人的意见,也不是随随便便说是谁就一定很准确。
我在业界人脉比较熟悉,其实很多人的优点我们都知道,但首席之位,并非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管理和战略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
张首席谭首席也都是我很熟悉的熟人,用玩笑话说是大姐二姐的的关系,适当评论一下也不是多大问题:
张首席没有行政经验,也是第一回组建这些体系,大姑娘上轿,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显然知道是有一些不足的,只不过之前不方便说三道四,但既然大家提到一个评价的说法,又到了事后做诸葛亮,那么我可以就她任期内的事情做些分析。
首先是岗位专家的问题,毋庸讳言,这个是有点分果子的问题,很难绝对公平。就说某些栽培岗位专家(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俺也算干这个的),是很多人不服的,但这有什么办法?干活的通常很难入得了上面的法眼,谁做什么,不是很容易给出准确的判断的,那么不准确就在所难免。
我认识的某些岗位专家,老实说,一无所长,但人家一串头衔呢?难不成用本老鄢去比较么?比本人差的岗位专家也不是一个两个,问题是,张金霞首席能不能去拿掉这种人?拿掉一些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问题是不能赛马,更多的不服是来自于岗位专家这个牌子到底和什么挂钩?外省咱不好说,江西的那几个神马试验站岗位专家,我可是清楚的很。
各省的试验站也很不好意思,有些人不能不上,但真的不咋地。比如河南,香菇第一省,搞香菇的专家只有一个魏银初(驻马店试验站),其他我不能说没有人,但肯定不如魏银初。双孢菇大省必须是福建,但双孢菇栽培岗位专家不是福建的,福建有苦难言。民间其实都知道什么菇种方面谁比较牛掰,但张首席可不敢太清楚。
所以,第一届的体系工作实际上主要是搭台子,问题是台子的差错多了些,后续的人很难去纠正,只好将就用了。
谭院长上任后,如果没有年龄关系退下来的人,也不方便换人,换人的时候,又免不得很多人都要父传子子而孙的搞。实际上所有岗位都是应该会流动的,师傅的强项未必能够成为徒弟的强项,实际上师傅也未必很强。但毫无疑问,要动人,就要大魄力,谭院长是当过领导的,但如果她自己不非常确切知道谁厉害,也是不方便随随便便使用她的魄力。魄力这东西,有也不一定能用,但连有都没有,就不好玩了。
修正主义这个词在中国是不好听的,但一件事要做好的话,修正主义是必须的长期原则,必须是真刀真枪的不断否认从前,裱糊匠式的修修补补,和大刀阔斧修偏就正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实际上我认为作为首席的关键,是对行业及人才状况的较为全面的了解程度。张首席可能和农业部关系密切些,而谭首席和产业界关系密切些,这就是人脉差异。科研院所和高校,可能会被了解多点,但产业界,真的了解起来,工作量不小。
张首席是做了首席后去了解这些,之前可能没有这种便利,也没有这种必要,所以没有针对性。而谭首席过去就有一些这方面的基础,当了首席就得到加强了。问题是,没有当首席之前,能不能多去跳过行政关系了解产业,这是非常考验人的,一些大家认为技术能力方面强的人,其实最缺的就是这个。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食用菌产业的主体是什么?是栽培!所以了解来了解去,了解栽培产业界是关键,但似乎没有人在了解的过程中可以跳开行政关系,除非其本人在行业有不依赖行政关系的人脉。
这构成的一个矛盾,即没有行政关系不可能做到首席,而做好一个首席必须有不依赖行政关系的人脉。这相当于朝野通行,或者用粗话说是黑白两道通吃。所以这么一来,显然可以考虑的人选就非常有限了。
公平一点说,行政关系谭首席略逊于张首席,但基层人脉张首席不如谭首席。张首席的弱项,在搭台子的时候是不利的,但行政关系赋予的权威有一定弥补。而谭首席的弱项,到做修正工作的时候已经相对不重要了。
因此,下一届首席的个人特质的重点考量,重要的两点是行政工作经历(管理能力)和业界影响(基础人脉),最后一点才是行政支持条件。这个顺序非常重要而且关键,不可以乱了,否则,体系恐将走向式微,那后果就不好说了。


不大不小菇
菌业技术、信息、述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