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人才成长的两道坎

文摘   三农   2023-12-29 18:30   江西  

不久前,有个高校里工作的网友去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听到一些他不能理解的东西,就来给我提问,然后我们在交流中又发现,他的某些认知来源于一个“培训班”,当然,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因为很简单,该说法与逻辑和事实两方面都有相悖的地方。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博采众长”,理想是好的,现实太残酷,因为一方面很多东西本来就错了,另一方面他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片段化、碎屑化的,没有自身的系统化认知,没法组装这些碎片。
一个人真正的专业成长,就如同拼图,完整拼图有一个拼接的底图,要拿到每一小块图片,多出来一些无所谓,少一块就很麻烦。
任何人在任何领域,都不能保证做到全面,所以,实际上科技人员的能力,就是类似一块完不成的拼图,很多缺块,很多碎片。能力的高低,看的是最大那一块拼好的相对完整的有多大,或者有多几块拼得比较大的。
拼图的核心不是小片片多少,而是底图。所以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底层的东西是关乎这个专业的基础构架,这是为什么文凭比较重要的原因,因为只有系统性的学习,才会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架构。当然这事儿不能绝对化,自学成才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我们知道自学过程和学校基础教育总是存在差异的,自学成才能够建立比较完整知识架构的人,不是那么多,因为自学大多数情况是逼出来的,即需要什么学什么,所以难以形成系统性认知。
食用菌培植学本身,目前来说应该是没有系统化教材及课程的,所以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不能形成系统性知识架构。现有食用菌教材说难听点,是小块小块拼图凑合出来的,断点太多,连续性很差,只是一些相关碎片的堆垒。因为编教材的那些人,大体上自己也没有什么系统化的培植理论水平,也是零打碎敲的知道一些东西而已。
因此,高校研究所出身的相关专业人才,在生产领域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很多知识优势。科班出身的人,只有经过一些时间的摸爬滚打,同时有机会接触大范围的实际工作和问题处理,对现象和本质关系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一个产业技术人才,才能表现出基础知识强大的优势。
建立食用菌培植生产的知识架构,就成为产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坎。
现有的碎片化的许多技术,因为缺乏正确的诠释,相当于偏离了科学的原理,实际上类似于“手艺”,我个人认为,手艺和技术的区别,就在于手艺的基础是熟练,技术的基础是科学原理。站在客观角度说,现存技术体系的实际,就是没有纯粹的技术和纯粹的手艺,是杂合体,不同的就在于原理和熟练在整个技术体系中所占比例的差异。所谓高科技,就是原理占该技术的比例很大,而且很精细很新颖。
食用菌行业的一些大腕们,无不拥有许多相关知识的最新最精细的碎片,但欠缺了了生产基础的板块,在旧一点的、粗浅的知识原理方面,反而出现了不该有的空缺,所以到了实际生产方面,大腕胡说八道的情况相当普遍,实际上就是他们同样也没能越过这道成长之坎。
这个提问的网友,以及我接触到的很多人,都是卡在这道坎前面,所以总是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不一定是问题很深奥,而更可能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未能建立,牵不上手。
目前无论是食用菌界的学术活动还是所谓的培训,除了在操作层面有系统性之外,原理方面的系统性几乎得不到培养机会。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博采众长的难点,就在于接触碎片化的片段化的东西多了,也没有能够建立自己的底图。另一部分更加悲催,就是迷信地位,对于某些人的胡说八道深信不疑,相当于在拼图的单元里掺杂了一些花式卡片,这就相当于给翻坎增加了一些障碍。
呵呵,话到这里,又要得罪人了,我的意思很明白,就是除了现实环境下的知识的坎,还有一道就是人的坎,一些人不是败于其他,而是败于师承关系。
这个世界上,事物变化的外因和内因关系,大体上不需要哲学家唧唧歪歪大家也能承认。成长的这个事,自己的悟性和选择才是内因,师承和服务机构都是外因。外因这玩意,如果有当然好,没有也是可以自己想办法去找寻的,怕的是不知道、不敢、不愿意有这种找寻的动机和动力。
我不是教人背叛师门,背叛师门这个事情在食用菌行业是有的,而且很有传承,但这事儿我不管,我只是说不要守着师门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实际上就是自己给自己建立的一道人坎。
有些人只有一道坎,是因为他们没有所谓的师承,而科班出身的,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这道坎就非常明显。还有大机构工作关系,也是类似于师门这样的坎,高高的端起放不下,不能正视自己的短板。
欲要破茧成蝶,就一定要翻过这两道坎。

不大不小菇
菌业技术、信息、述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