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卡脖子,为什么不要轻言菌种问题?(一)
文摘
三农
2024-04-04 14:51
江西
【本系列有三节,每一节内容基本上都各自独立,越往后越重要、越精彩,不要略过】业界有个别名不副实的大腕,四处散播关于菌种的一些个人观点,老实说,因为熟悉,不方便指名道姓批ta。那些观点中的一部分,是为了讨饭,也就是为了拿课题经费,把情况说得可怕一些,上面就会误以为这是很紧要的事情,毕竟做主事的头头,和懂不懂这个行业没有关系,其实很容易被忽悠。
中国菌种业的主要问题,是制作、储运、销售三方面最为凸显,而不是种源问题最严重。因为中国食用菌行业目前对外国人的威胁基本上不存在,反而很大程度上是弥补了外国的不足,否则那么多菌棒出口怎么玩?所以并没有“卡脖子”一说。所谓没有知识产权的“危机”,完全是虚妄的,因为人家不是不卖,而是要收费使用。难道说国内知识产权的菌种未来就不收费吗?如果国内知识产权收费是不是叫中国人卡中国人的脖子?显然不可以这样看问题。真正的卡脖子,是给钱也不卖给你。
至于不出口的产品,老外们也基本上没有追究,其实应该是国内某些“窃”种的人和机构才要不好意思。
而菌种的制作、销售及储运问题,实际上懂得的人并不多。君不见,有些所谓后面有“大牌”支持的菌种,现在名声越来越臭,以至于“大牌”不得不亲自出面搞擦边球推销。
菌种制作技术表面看很简单,但实际上相当复杂,书上记载的东西,距离做好一个菇种的菌种的距离很远。而且做好菌种所依赖的内涵,更多是技术性经验性和管理性的东西,硬件其实是次要的。技术性即使通用的东西,很多人也未必理解透彻,比如香菇,为什么液体种效果不行?我们其实知道,香菇固体种是确定比较稳定的,可以认为,这种改变培养基的事情,包含了对香菇未知的影响,保证香菇菌种不发生这方面问题的核心,是摸索新内涵,而不是套旧路线。一些人动不动拿实验室手段说事,企图以此证明他们的可靠性,其实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这是“大牌”菌种出问题的本质。至于从各个菇种的差异性体现方面说,有几个人真正的精研过?
经验性的东西,或许不容易传播,但既然被“经历过、检验过”,那么实用性自然不必怀疑。当然,这是很多好的菌种企业的不传之秘,所以,不可能是什么人都有,甚至可以说,这方面和从业历史只有相关性而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是与个人的专业敬业程度以及职业敏感度关系更为密切。至于管理性,这个简直是最大的弱项,中国传统上一直不是一个重视管理的国家,而是一个把权谋当成管理的国家。所以各层各级各界,都可以看到欠缺逻辑的行为。真正的管理、是依照被管理对象的特质去规定整个程序系统,不能动不动就“见机行事”,但我接触过的菌种企业,大多数都很能见机行事。管理很累人,见机行事就很省事,当然也把质量都给省了。管理的重要性,往往就在于把制作环节卡紧,而事实上,当前的许多生产用菌种的制作,都是不符合实际要求的,比如:完全没有短程销售和远程销售的制作差别。
当然菌种制作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历史悠久的“偷工减料”行为,甚至菌种业和菌包产业会有“加工加料”的做法,为了菌丝体显得“浓白”,降低了菌种的内在品质如耐老化等重要性质,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偷工减料。菌种销售这个事情,在中国,在菌业,基本上就是忽悠主导,和别人竞争不过制作技术,就竞争这个,山东的七河是这方面的代表性公司,结果纠纷不断。羊肚菌的推销也大体上是这个样子,真正牛的都不怎么强推,顺其自然拿业务。
至于菌种储运,根本上很多人就不关心,都以为只要在出货检查时没问题就ok,其实不然。这个方面甚至看不到什么专业技术文献内容,而却不知道为什么一些菌种的标准里面却有相关东西。尤其是储存条件和时间的规范,不知道是如何就给规定了。当然,甚至这样的规定也不能确保遵守,因为运输过程是脱离购销双方控制的。菌种冷藏后遗症,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情,老化、后污染、以及菌丝体活力下降,都是常见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菌种基本上是自制自用,无论是制作还是管理都比较规范,储运则根本不存在,所以问题也就基本上不存在,极个别的也是种性方面的情况为多,无非花钱重新引进就可以解决。(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