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问题,首要关心的是价格,所以这一篇写一写价格。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就是如果要和国内那样素食为主的话,同币值消费高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数西红柿,打折时也要约2元人民币一斤。蔬菜起点不低于5元人民币每斤,一些中国特色的蔬菜还会更贵,因为很可能都是进口的,甚至就是从中国进口的。而要是以荤菜为主,那么同币值的消费则低于中国。猪肉价格,瘦肉大致与中国齐平或者略高,猪下水价格低于中国,但仅仅可以在部分超市买到,排骨也便宜,而且真的是“排”骨,基本上是猪肋骨不切开,叫肋鞭。不过加拿大的厨具不太容易烹调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尝试了一些菜肴后,觉得做法会有局限。牛肉显著便宜过中国,而且绝对没有注水肉,可牛肉的吃法可能也不太好办,至少小炒这种菜式,我这同居的哥们不同意,也不太好弄。
鸡蛋,大体上贵过中国,3个大约5元人民币,奇怪的是,这里红壳的鸡蛋贵过白壳的鸡蛋。所有鸡蛋都打码,有品牌,所以安全方面没问题,但成本肯定会增加。
加拿大的食品价格,大体上原料食品显著便宜,而加工过就贵,这是劳动力成本的关系,而工厂化、企业化方式生产的东西普遍低于传统农业产品和作坊生产的产品的价格。所以大众化面包也不太贵,而个性化的烘焙产品就贵,而这边的烘焙产品花样很多,不过和中国的“西点”其实风格还不一样。中国人对烘焙产品的改良是很成功的,蒙特利尔唐人街生意最好的店铺就是一家香港人经营的烘焙店,顾客还居然不是华裔为主,所以我估计,过些年中国式西饼点可能会成为欧美国家的市场新宠,当然前提是不要带太多海克斯科技。现在由于移民族裔的影响,蔬菜的消费在加拿大也显著增加,所以放眼加拿大的网络视频,种菜是一个不小的主题。
由于疫情期间,加拿大的日常消费受阻,导致民生的困难,所以加拿大政府也在支持鼓励这类农业项目的投入。但是在魁北克,由于购买农场土地有限制,这个鼓励流于形式,加拿大的农用地快也不允许随便拆分,这实际上增加了多元化农产品生产的难度。
加拿大通行的蔬菜,也是最大宗的蔬菜农产品,包括土豆、洋葱、西红柿、以及不辣的辣椒,然后就算胡萝卜。在加拿大,土豆这东西花样也不少,根据口味、颜色、大小以及吃法,培养了很多的品种。洋葱花样少一些,但也比国内品种丰富,切洋葱刺眼睛的情况似乎好一些。西红柿花样繁多,但主流的便宜的,都是适合熟食的品种,小众类型就不便宜了。不辣的辣椒,就是肉乎乎的圆椒,中国北方也多,只能凉拌,不能炒菜,我不喜欢这玩意,但可以加酱油泡甜酸味的生吃,这个我可以接受。胡萝卜的地位似乎在下降,看起来数量也不算多。加拿大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的就可以便宜,集中供应大量运输成本也不高,反之就贵了。
所以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为什么加拿大双孢菇很便宜而其他菇都贵,也可以明白知名的关氏(食用菌贸易公司)为什么会经营不理想,从国内进口,七转八运,成本上去了,品质下来了,还要卷入价格竞争,那就不太好玩了。加拿大双孢菇企业多,全面现代化生产,劳动力基本上集中在最后环节,而且运输距离都不远,并从生产到销售过程都有良好的技术保障,销量也大,所以就可以便宜。
加拿大的物价近几年提高严重,普遍的观点是汽油提价和疫情后遗症,实际上还加上移民适度的暴涨,特别是难民的增加,导致供应不足。不要以为难民是衣衫褴褛的苦难人民,实际上能够成为到达加拿大的难民,都是有能力打提前量溜出来的,是遇到国家麻烦的富裕的流民。难民既有补助,又并不贫困,盖房子速度就跟不上了。房价的上涨必然转嫁到各行各业,所以,一些有贷款的人就大喊日子不好过,但并没有多少人“逃离”加拿大。
以我两个光棍一起生活的情况计算,每月食品消费大约不到500加币,这和国内同币值比较差异不大。但营养水平有所提高,水果花色有所减少(否则每人需增加约50加元的开支),但以加元工资衡量,有大额贷款和没有住房需租用房屋的人,才会比较紧张。加拿大人生活优裕,不加班不兼职,否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加拿大是“吃不起”的。
也就是说,对华裔来说,加拿大吃的问题本质上的难题是烹调条件和动手能力,其他都不会特别突出。要完全移植中式生活,既没有可能,也不必要。(待续)
题图注:我比较好运,搬家后新房东很好,这是她给我炒的一盘小白菜,也是搬家后吃的自己做饭第一餐的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