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菌业今年很难过。香菇年初行情不错,然后也蔫了,工厂化更不要说,几乎就是在保本状态挣扎求存。
很多年前我就说食用菌行业产能过剩,但大家都不以为然,尤其是口袋里多几个钱的老板,满脑子都是把别人斗败了就剩下自己,然后予取予求的姿态。
所以,在号称4000万吨总量的线上下,统计数据的增速降了下来,但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政策的强推下,产能扩张的脚步实际上并没有慢下来。
这个从一些上游设备设施工厂的状态是得到明证的,一方面是不断涌现新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是老的企业也过的挺滋润,唯一一家上游企业关门大吉的只有江苏盐城的爱菲尔,那也是刘兵自作孽,至于刘兵怎么自作孽,以后有机会细谈。
而所谓的移动菇房、智能小车间之类的华而不实的产能,也在疯狂的鼓噪中居然风生水起。这种分散后端生产的模式,救活了一批并无技术优势的菌包企业,但最后的产品却不过是挤压了大宗菇种的局部市场,同时也因为一些新市场的撇油效应而令这种无根的模式走向政绩化而昙花一现。
撇油效应是关于市场定价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产品刚刚面世时,可以有较高的市场承受力,因此定价可以显著偏高,以尽快回收研发及生产投入的成本。当然这会很快因为新鲜感的消失和产能的持续扩大而维持不了价格,就像用勺子捞汤里的油一样的把最上层的好处撇走。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悲剧,基本上是由四大敌手联合编写。
第一个敌手是政策层面的无知,政府花了钱干了一件催促行业老化的事情,政府的行为一旦形成,惯性极大,现在显然是到了一个刹不住车的状态。政府行为在一些小行业的的决策依据来源,往往就是媒体的那些不实宣传,这种宣传如果是地方政府搞搞,也就是关起门来吹牛皮,但经过一些“专业”媒体的转发,就变成其他地方政策制定者的“参考依据”了。
所以,第二个敌手是涉菌媒体的推波助澜,不论我和我周边的朋友如何高度鄙视中国食用菌某某网的铜臭味和誊文公做法,它不遗余力的长期虚假宣传,以及专门为某些地方政府涂脂抹粉量身定做所谓“行业活动”,确确实实形成了政府层面的舆论环境。当然也不只有食用菌某某网,其他涉菌网似乎同样在这条路上也越走越远。
那么是谁让这些不专业的“专业媒体”能够混得出头露脸呢?居然一帮纯外行的话语权能够产生影响?这就是第三个敌手:不好意思的官封的专家大腕。中国食用菌行业的官封专家很无奈,但也很无赖。大家都知道,在上述这些媒体的活动里,虽然纯粹的忽悠型专家是主流,比如河南许昌那个丁大忽悠,甚至某东北小忽悠也有机会去露脸,但也不敢只有忽悠,所以往往搭卖了个把两个官封专家进去。你说这些官封专家他们不就是给忽悠们站台了吗?
那官封专家们虽然胡说八道胡言乱语,也得有人给钱啊?没钱,要他说句好话都难,这些给钱的是谁?兜兜转转,给钱的主流是参展商。以及一大批自以为是的大老板。
所以,这第四大敌手,就是那些老板自己。
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病原,就是补贴政策和扶持政策。而这种类似于鱼饵的政策资金,能够钓到的也基本上是业内老板。贪心不足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自以为是是他们的普遍表现。
几乎是不约而同,他们都把希望寄托于“做大”,没有任何一位寄托于做强,即使有个别老板有这想法,落实到行动上还是不给力,并且是相当的不给力。我这几个月在外面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企业光想出海不想造船,尤其是不想请水手。大概他们觉得刘自强的贼船就够了吧,扯,贼船只载客不装货,而且那些客也只能是鸡贼。
这些老板心比天高,奈何市场不会无限放大,在这样整整齐齐的统一思想之下,用别人的钱和自己的精明,用最快的速度,就把一个发展势态良好的行业给做的百孔千疮,造就了难以自拔的内卷奇迹。
但我仍然相信这些老板都是聪明人,只不过是被他们自己的眼光选择的“高参”所误。可是这高参还不是他们自己所选择的?
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老板说:鄢老师,我要早请你到你就好了。但是事实上是鄢老师也算是经常在外面抛头露脸的啊,他们也不是接触不到,所以不是请鄢老师晚了,而是认识到鄢老师的价值太晚了。
几乎所有老板在评价他们接触的技术人才的方面都欠缺常识:不晓得真正的能力是个人特质和基础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三者的集合体,反而就像相信新闻联播一样相信官封专家,或者迷信“干过”。
所以老板本人,才是这个菌企的最大敌人,今天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