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上菌种影响并不是主流,为什么不要轻言菌种问题?(二)
文摘
三农
2024-04-05 15:57
江西
为什么工厂化不容易出现菌种问题的另一个答案,是工厂化的生产技术成熟度高、条件工艺相对固定、不确定因素少,菌种问题又是自己给自己负责,也就避免了争端。
不可回避的是,菌种纠纷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菌种有问题。尤其是在小宗菇种和技术不成熟菇种的生产方面,和大宗菇种的菌种纠纷问题完全不一样。
最突出的例子是羊肚菌菌种和黑皮鸡枞,也就是长根菇的问题。
江西近年来发展了不少长根菇的规模,困扰农户的主要问题就是覆土烂棒,几乎成为一种梦魇。我们宜春市下辖的樟树市的农户,购买山东远洋公司的菌包,烂包现象十分严重,平均超过10%。
最初我们这里就有些狗屁不通的“专家”,说是菌种问题,实际上完全不是。因为我们从山东的菌包导出的菌种,重新制作菌包,完完全全没有一个坏包出现,这个试验重复了3次,依然没有覆土烂棒的事情出现。而试验之前,我看了包括厂家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调查了河北威县等地的问题之后,基本上就推断是菌包制作技术上有缺陷。
对于技术不成熟的菇种,菌种纠纷的本质问题往往不在于产量高低和产品品质差异,除污染之外,是绝产和极低产。而且大多数人不懂得“对比判断”,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管理下的比较,才有实际意义。
小宗菇种的种源其实相对单一,因为基本上都是来自野生资源,人为的什么杂交育种等,很少进入体制内的研究计划,而且即使有少数人在做有关工作,更多的也是筛选而不是培育。培育高商业价值的菌株,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不太可能天上掉馅饼。
我们收集了五个长根菇菌株,在我们自行制作菌棒的基础上,没有一个有覆土烂棒问题,而这些菌株都来自有问题的菌包批次。并且我们没有看出这些菌株之间有什么农艺性状的显著差异。
为了证明和管理没有关系,我们把菌棒分发给不同菇农,不干预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对我们制作的菌棒出菇的评价不同,但都没有覆土烂棒。长根菇是熟料生产,又是室内管理,环境控制不至于极端,所以后期问题也相对少,容易鉴定判断问题所在。羊肚菌是另一个类型,所以关于羊肚菌的菌种纠纷的鉴定,就要复杂很多。刚好3月23日,我在济南参加学术会议,就是讨论风险控制,与会成员普遍认为目前菌种的种源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大凡表现确属菌种造成问题的事情都很容易在早期被鉴定,比如萌发差、菌霜少或无、不爬营养袋或不能消化营养袋里的麦粒、不发生原基等。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也不能说一定就是菌种问题,因为还有各种问题可能,比如土壤问题、 曾用农药问题、菌种放置过长时间老化问题、以及其他影响因子。大体上说,是否出现原基是鉴定羊肚菌生产问题的一个关键,菌种的风险都一定在原基出现之前,菌种有问题,几乎不可能做到原基发生正常。而菌种没有问题,无论如何都会有局部出原基的情况。我参与鉴定过的最大规模的绝产情况,是一家有200亩的规模,但也在某些非常小范围有出几个菇,鉴定结果当事人也认同,不是菌种有问题,所以并没有酿成纠纷。羊肚菌是当前技术最为不成熟,又最有可能获得暴利的一个菇种,所以,大量的冒险家式的人被卷入了羊肚菌生产,在《羊肚菌疯险》一文中,我有详细的论述,该文获得本公众号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击量,目前点击量为37650个。从基本的工艺角度看,羊肚菌生产不算复杂,但从环控角度看,它就是最最难管理的菇种,而从环境因素看,它也是最多不可预料因素的菇种。不可预料的问题主要有土壤问题、曾用农药和化学品问题、水质问题、重茬生产问题等。气候也是个不可预料问题,但设施条件可以适当降低气候影响,所以天气的不可预料就独立出来成为环控问题,这个结论早在2019年我就已经在榆林会议上说过了。所有持“菌种是罪魁”观点的人,没有几个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文章的重要性,甚至根本看不出这些文章的技术内涵的存在。所以,羊肚菌生产的问题是不是由菌种质量所致,随随便便下结论是危险的。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遇到“人多”的状态,就简单粗暴的处理,只求解决眼前的麻烦。殊不知,如果冒险家能够被保护,必然会有更大更多的冒险行为出来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