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杂记(6):吃在加拿大③
文摘
2024-07-04 19:00
加拿大
虽然离开中式餐饮很多人受不了,但真正的吃货,是要勇敢面对一些事情的,我属于既不勇敢也不胆怯的那种,所以,来到一个万国饮食荟萃的地方,仍然胆战心惊,但也不至于寸步难行。真正的西式风味,我大体上只能接受一半,欧式的甜品全面接受,但欧洲菜式的很多东西就不敢恭维,不熟透的肉类几乎看都不看。老实说熟食哪怕有一千种不好,起码不容易拉肚子,而整个北美的李斯特菌中毒事件,都和沙拉有关。
在外面玩,不生病是基本的原则保障,所以我很不情愿去做一些有风险的尝试。近一些年,不同来源的移民逐渐表现了聚居,这容易带来商业的族群化表现,印度超市,巴基斯坦超市,中东阿拉伯人超市,在蒙特利尔都能够存活。在蒙特利尔没有见过纯粹的越南超市,而越南人也是加拿大移民较多的族群,在温哥华就有见到很多越南小超市,越南超市里的东西都很越南,但中越一衣带水,生活习惯差异并不是特别的大,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蒙特利尔,金发超市会从越南超市摇身一变成为华人超市,而华人超市几乎无例外有许多越南食品。
没有日本超市的原因是因为移民中日本人很少,但sushi这个词,大街上随处可见,可见这个日式饭团还是相当受欢迎的快餐形式。我在渥太华玩的时候,吃过一家中国人开的自助餐连锁店,名字居然叫168sushi,当然名字并不代表内容,里面也是中日韩西齐备,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主要点中式食品,又一次被大家笑话土包子。
韩国超市没有看到,这不等于没有,但中国超市的食品很多韩式的。我有一种预感,从大范围来说世界性的饮食习惯大体上只有三种基本风格,即东亚东南亚风格,欧洲风格、印度及阿拉伯风格。这是个很好理解的事情,澳洲美洲原住民目前都人数极少,经过殖民的过程,基本上都是欧洲人后裔占主导地位,所以欧州风格成为很多地方的主流饮食风格。
东亚东南亚的饮食习惯,都是文化接近的产物,历史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必然形成一些习惯的融通,所以成为一个很独立的大区。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亚荒漠带的阻隔,丝绸之路实际上并没有带去中国饮食文化,其他国家也很少与这一地区交流,加上物产的差异,穆斯林饮食的忌讳等,所以风格上又是印度和阿拉伯这些接近地域独自成为另一种了,也可以称之为西亚风格。
非洲是没有饮食文化传统的,非洲原住民在融入世界之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吃饱就不错,享受谈不上,所以自然没法在这方面有什么空间。所以,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西亚风格。幸好我没有朋友和关系在这个范畴,不必要一定尝试,再说,我也不打算一定独自去做这种尝试,除非有机会。日韩饮食除了生吃的东西,大体上都可以吃,当然还有海鲜忌讳,奇怪的是,鲱鱼籽我倒是非常喜欢。新马泰有机会肯定还会去走走,东南亚的食物估计大多数能够接受。但这一次有较多机会接触的是越南食物,感觉和中国口味的菜肴没啥太大差异,当然和我在广东广西一带行走较多,习惯南方饮食不无关系,越南不过是更南一点点的地方而已。为什么大谈特谈吃?是因为我觉得要写些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当然预估到许多人根本没有条件出国,有些也不想出国,所以不太感兴趣,不过咱并不只是服务某个特定群体,而是希望谁都有机会看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吃是人们躲不过的事情,没有吃好的前提,工作什么的就是废话。加拿大的生活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它没有过分突出的传统印记,又有足够多的移民影响,多元化程度特别高,才会有千姿百态的饮食方式共存。能够在这里过下去,相信适应其他地方的饮食就不会太难。
最后说一说我对中餐在加拿大的地位和未来的看法:中餐肯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餐饮,但和在广东吃川菜一样,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会入乡随俗的发生一些变化。但我发现许多华裔移民的二代三代,因为没有长期的习惯,对中餐已经没有依赖。这意味着,中餐在国外不会有很多人想象的地位和发展空间,有可能蜕变为商业餐饮而退出家庭,仅有一代移民会在家庭里强烈保留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