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啥吆喝啥

文摘   2024-09-11 19:00   加拿大  


中国食用菌行业有一个很搞笑的现象,就是那些啥也不懂的人和地方,刚刚开始涉足食用菌生产,立即标榜自己在某些所谓的珍稀食用菌栽培方面取得了成绩,地方自媒体接着就铺天盖地的吹牛皮,一帮热爱家乡的老农民立即开始转发,还有那几个抄文公涉菌网,更是如获至宝推波助澜。

对外行来讲,这确实很吓人,你想想看,“珍稀”呀,连这种东西都能做出来,那还了得?

我对我们行业某些大腕很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他们有时候没脑子,别人怎么叫他就跟着叫。对于一个真正从事食用菌科技的人来讲,应该知道珍稀菇的说法只存在于野生菌,一旦能够人工栽培,啥玩意也不再珍稀了,但他们也跟着叫“珍稀菇”,老刘同志估计要出汗了,鄢老哥把他也捎上了。

就说目前价格仍然比较高的羊肚菌吧,上一个产季,基本上把价格打到了中等产量都可能亏损的程度。现在似乎找不到什么市场和大一点的饭店不卖羊肚菌,这基本上就普及了,哪里来的珍稀?

其实从自然界的生产来讲,野生羊肚菌的产量比野生银耳的产量还要多得多,人工栽培之后银耳都没能成为珍稀菇,羊肚菌现在怎么还能叫做珍稀菇?

珍稀者,珍贵并且稀少也!

这些菇种的规模之所以上不去,其实既不是珍贵,也不是稀有,而是受众面很窄,生产还不太容易,或者技术不算特别成熟,产率不高成本高,或者特别费劳力,没人愿意干等等诸多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总的来讲供需之间的距离很远,市场表现价格虽然高,可生产者并不一定多赚钱,也就不会有人蜂拥而去参与。

羊肚菌这么多人参与,与很多人为的推动有关,同时羊肚菌毕竟是久负盛名的一个品类,并且它现在的整个产业规模也是建立在多数人亏损的基础上膨胀起来的,估计这几年会逐渐走向平衡,由于它自然季节生产的属性,逐步会集中到有利于生产并获得高产的那些地方,遍地开花的情况会逐步消失。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各地宣传他们培育成功珍稀品种,本质上就是忽悠外行,成熟的,大宗的价格波动相对小的稳定的品种他们都不敢做,都做不好,还搞什么珍稀菇!无非就是吹一些骗官的牛皮!

我们当然还知道另外一个现实就是这些地方生产的所谓珍稀菇种,自己都做不了菌包,要花钱去买,这肥了某些菌包做的不太好,但是很有钱的主,他们建了厂子,自己生产的产品都没法销售,如果市场价格那么好能销售掉,他为什么要卖棒子给别人去赚钱呢?显然是因为自己做出来不赚钱,反而是卖棒子给人家赚硬钱。当然这里面还少不了有一些中间的牵线搭桥的人,这些人往往都是那些地方政府花高薪聘请的顾问,啥玩意儿?给地方上吹牛皮出骚点子的货色。某些全国闻名的基地,甚至上过央视的基地县也这么玩,虽然做不出正儿八经的富民的产业,但是吹牛水平是日臻成熟!

还有一些所谓的珍稀品种,简直是狗屁不通,比如说榆黄蘑。

榆黄蘑说来说去就是平菇的一种,制包和管理都没有什么很大的难度,而平菇又是食用菌生产中最不好吹牛皮的东西,榆黄蘑都拿来吹牛皮,那真是叫做没有东西可吹了。

榆黄蘑原产于东北,就是在东北当地除了采摘野生的,人工栽培的市场规模都不是很大,因为在人工栽培下,它已经没有什么特色可言,就一个颜色的差异。并且相对其他平菇品种产量低朵型小,出菇批次拖拖拉拉。这是商业品性不良的表现,所以一直就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可是现在那些犄角旮旯里的地方都把这个东西吹的不成体统。一些地方,甚至吹嘘要卖到广东去做成干货,那也就知道广东人有钱,但是广东人可吃的蘑菇太多了,好东西多了去,干榆黄蘑有什么好吃?而且左折腾右折腾,颜色也是会褪掉的,广东人要图黄色的吉利,现在也是吃金耳啊,不会去吃榆黄蘑!

当然这些所谓珍稀菇成功的例子就是最终规模就是个10万 8万袋,做做样子,骗骗那些傻或不傻的领导,傻的或不傻的领导,都跟着起哄,说这个做的不错,一通表扬下来,公款就直接被正常的灰飞烟灭了!

这种玩意可能成为所谓的扶贫的成绩,但是人们真的脱贫了吗?我看很多地方不仅没有脱贫,而且是越来越贫!

所以我们现在看一些宣传材料,我们必须要能够读懂他的密码,宣传珍稀菇成功的密码就是:这个地方啥也搞不了,当初吹的牛皮都已经吹破了,无可挽回了,只能弄一些这样的玩意儿来装点脸面。弄两个凋落的花瓣来装饰脸上的疤痕!


不大不小菇
菌业技术、信息、述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