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杂记(4):吃在加拿大①

文摘   2024-05-26 11:39   加拿大  

我是个吃货,但不是个国际版的吃货,第一次长时间到异地他乡,吃肯定是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
我不忌讳面食,也不忌讳肉食,但忌讳两个在加拿大很主流的东西,一个是海鲜,另一个是生吃。所以,和我住一起这哥们就很难共享食物了,他是已经舌头一半西化的,什么三文鱼,吃的津津有味,我看了都难受。大凡他喜欢的食材,我多数嗤之以鼻,而我喜欢的东西他也不会很有兴趣,唯一我们可以共同认可的东西是一道前苏联名菜——土豆烧牛肉。
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各种族裔都有,大体上各自的食物风格都有生存空间。在加拿大,华裔比例属于较高但不特别高的那种,但近些年增量很快,不过华裔人口主流在温哥华和多伦多,蒙特利尔在近些年相对衰落,华裔比例就更加不容易提高了。不过现在华人的主要生活区圣洛朗地区和布罗瑟德地区,华人超市都已经很有规模了,老唐人街反而日渐没落了。这种情况不仅蒙特利尔如此,多伦多也一样,其他国家想必也有类似情况。毕竟所谓的唐人街,不过是一个早期的华裔聚居地,各种发展变化达致聚居人数出现空间局限,或有新的热点地域,是不奇怪的。
华人超市只不过是以华裔为消费主体的商业典范,类似的还有印巴超市、阿拉伯超市等生活习惯接近的类型。母国人口和集中度,以及移民量是决定这种族裔特色超市存在的关键,所以类似越南超市这种状态就不容易生存,而是被华人超市所兼容。也因此,华人超市实际上很可能逐渐演化为亚裔超市,特别是东亚东南亚超市的类型。当然这是我患了老毛病,喜欢预言,能不能最终按照我的观点走,拭目以待吧。
有了这种特色族裔超市,在加拿大的吃就不是问题。不过吃的问题,未来是不可预料的,因为加拿大的基本社会形态,并不适合中式生活。加拿大人崇尚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大人给孩子做早餐的情况并不普遍,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简单的西式早餐,会成为二代移民的基本生活主要方式。我认识的一些纯华裔家庭和混血家庭的孩子,既没有中式餐饮的刚需,也没有特别对中式餐饮的留恋。
所以中式餐饮的发展空间并不大,我在这里不过是因为有闲且有条件有地方操作,所以才每天搞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加拿大,老干妈和榨菜大概是最典型的中式生活食品,调味料不敢说应有尽有,也基本上能够买齐,被诟病为科技加狠活的东西,也有,不过不多。海天酱油在国内被骂的狗血淋头,但在加拿大,海天和李锦记基本上并列。辛吉非纯属网红,至于什么绿色和有机,也就是樟树市而已。食品添加剂在西式食品中大量存在,只不过忌讳一些已知的有不良影响的东西的添加。
由于数量局限,超市里供应的中式菜肴的基本食材,虽然种类繁多,但口味似乎都不地道,这与品种、土质、保存运输条件都有关系,要吃真正的地地道道的中式食品还是有难度的,除非自己种。所以在华裔人群里,种菜和烹调是流行的话题之二。所以,我来了一个多月,大多数时间,也是在做农活,为自己搞吃的准备食材。由于要赶季节,又必须“垦荒”(地主把地给半撂荒了),我们又不是干活的料,和玩差不多,所以累成屎了还没啥效果。不过我们实际动手的时间也不多,大概进了五月才开始种菜工作。
不过,磨洋工也磨出来了一些成绩,估计半个月后我们大概就可以自给自足了,而且种类会比较丰富,所以很快将不需要依赖华人超市,除非买调味品。事实上非中国特色的东西,普通超市都很便宜。
虽然今年加拿大物价飞涨,其实比较起来,生活成本实际上也不高,同币比较,大多数食品的价格差异很小,除非以中国收入去衡量,否则,吃的开支不构成负担。而在中国,吃的负担大多数也不是问题,该有问题的始终有问题。
所以,我感觉,在加拿大,只要不是生活弱智的人,吃的方面不会有什么难题,不应该成为移民或居住的障碍。反而是生活条件的基本方式要更多的纳入考量。
我的住处,所有烹调条件都是前房东的杰作,是电热的,所以烹调工具条件和方法局限了我的发挥,计划来加拿大的人,如果要把中式生活搞好,这些因素是必须搞清楚的。包括买房,不能在集中的当地人之间,否则炒个菜都要被投诉,也不是人家有问题,而是人家受不了我们的味道,尤其是辣椒炒菜。
这方面内容还要写一些,今天先说这么多。

(待续)



不大不小菇
菌业技术、信息、述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