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科有趣刚刚发出这个推送的时候,我也转发了朋友圈,实话实说我这是基于立场而不是基于了解而转发的。
但接下来,立即有网友给我发信息,对于腺嘌呤鸟嘌呤的代谢途径做了分析,认为腺嘌呤和鸟嘌呤在人体内会转化为黄嘌呤和次黄嘌呤。
我生物化学学得不咋的,所以,一般我是不敢谈这类问题的,科普的前提,是对作者懂得的东西进行不同形式的阐述,以便普通人能够更为容易的理解专业知识。如果科普成了依赖百度的乱点鸳鸯谱,其实就迹近抄袭了,何况百度实际上就不靠谱。
如果做视频号或公众号的目的是科普,那就不能随随便便凑数,自己不懂,但又觉得重要,应该尊重他人的创意和灵感,做转发而不是做改写复读。因为在人家刚刚说过之后你就鹦鹉学舌的一通说,那就是典型的蹭热度,蹭出来一股子抄袭的味道。
蹭热度也不犯法,但做得不合适就有点犯忌。记得也是科有趣的内容,鲍书记鲍大鹏谈香菇为什么不香(点击直达原文)的问题,我就蹭过一次【香菇为什么不那么香了(文字版)点击直达原文】,但我们的内容是不同的,是很好的互补,相得益彰,而没有重叠观点。这个蹭热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边教授以完全雷同的内容换个包装蹭热度,大家怎么看?反正我觉得够呛。
科普当然首先是尽量谈比较一致的、公认的内容,其次是谈个人的经验、观点、方法,最好不要以定论的形式谈争论话题,因为之所以争论,就是内容属性不确定,用定论角度谈,对于完全不懂的人是构成误导的。这不好,和马保国先生一样了,马保国已经转型为笑星了,难道科普界也要出一个笑星么?
不是不可以谈争论问题,而是应该告诉大家这个方面存在争论,而且要尽量给读者选择空间,多加罗列不同观点,可能的话还要摆一摆各自的理由,这才是对争议话题的正确科普姿势。
其实我对嘌呤的知识相当贫乏,所以我被网友提醒后,立即把那个转发撤回了。随后,我又找了几个网友探讨这个事情,也没有得到什么更为可信的说法。
但我对于这个事情仍然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与尿酸问题类似的是血糖问题,糖尿病也是代谢障碍疾病,医生基本上主张病人少吃糖,但是这有用吗?除非不吃饭(也包括所有粮食),因为淀粉吃到人身体里,是会变成糖的。所以,糖尿病的最佳解决方案,其实不是吃不吃糖,而是补充胰岛素,有足够的胰岛素并不担心吃糖。
张树庭老爷子就是糖尿病患者,多年来坚持注射胰岛素,他老人家和我聊天的时候,念念不忘张金霞老师在家给他炖粥吃,那粥可是最容易糖化的食物哦。张树庭老爷子现在90多了,身体不错,刘自强一辈子最牛的事情,就是老爷子开车带他兜风,这个记录我估计不可能有人打破。
痛风病人吃香菇问题,实际上和糖尿病人吃粮食问题是差不多一回事。首先,所有食物基本上都有嘌呤,因为它就是细胞遗传物质DNA的构成成分,这个俺还是记得的,所谓香菇高嘌呤,实际上指游离态的嘌呤量多些而已,核酸长链(不论是DNA还是RNA)里的嘌呤,其实在所有食物中的量,是相差不大的。
也就是说,我认为要解决痛风问题,关键是解决尿酸代谢问题,如果这个事情能够解决,就不存在吃什么的禁忌。当然目前这个途径暂时没有解决方案。
所以痛风现在是没法治疗的疾病,药物大体上是针对止痛和缓解,医生们认为要忌口,其实未必真的有效,当然游离态嘌呤摄入量高,也许会出现一些触发发作的情况,但恐怕也要看一次性吃“高嘌呤”食物的数量,少量吃点,未必就真的成问题。
毕竟不可真的吃完全没有嘌呤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只能是提炼加工品,但那一定会造成营养不良。
必须说,痛风病人毕竟也是很少一部分人,即使他们吃或者不吃香菇,都不是主要问题。香菇产业的总消费量,在于更大多数不需要考虑忌讳的普通人,他们哪怕提高每个人一年几十克的消费量,就比动员痛风病人吃香菇的影响要大。
所以促进香菇消费的最主要途径,也不是在于让忌讳者吃,而是让常人有更多吃的机会和欲望,做得好吃还不贵,随时可以买到,这些,才更加重要,当然不要盲目增加产能,不可以真的以为有“菇粮”的可能,没有人把菇做主粮,减肥的吃到不肥了,也会减量消费。
所有菇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