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营养之外的营养问题

文摘   2024-08-26 19:01   加拿大  

一说到食用菌生产的营养,估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配方问题,略略会有人想到原料品质问题,极少有人会想到更多的方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看起来似乎是营养问题的很多问题,都与配方营养无关,甚至与原料的品质关系也不密切。
只要是菇体不够肥实,相信人们都会认为问题在于营养不良。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先讲一个比喻。
钱不够用是不是一定很穷?相信没有人会只有一种答案。因为第一可能是忘带钱了,第二可能是没有网络同时也没有现金,甚至可能是因为人家没有网络收款的选项。现在还多一种情况,就是银行不给你取钱,你还没有银行卡,或者转账限额,还有定期存款取不出来等等。
食用菌生产的出菇过程,实际上就好比用钱的时候,有钱但不一定可以及时支付。
所以表象是营养不良,实际上是一些其他原因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就只是一味的增加精料比例,这是低水平食用菌技术人员的常态。所以富养化成为非常主要的流行问题,尤其是有时候面对一些用户观点,也很容易因为用户要求而动辄富养化培养基。在专业菌棒厂的方面,这种情况相当严重。
目前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精料比例常常高达40%,甚至更多。但老实说,根据我个人收集到的信息,最高产水平的厂家,基本上都不是最多精料比例的。而最高精料比例的厂家,基本上都不是很消停的。这个结论,读者们可以自行去检验,同时也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谈的问题。
精料的作用,到底是不是提供氮源营养素?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我理解的精料作用,趋向于认为精料是提供更为容易被食用菌菌丝体利用的营养成分,并不局限于提供氮营养素。
容易利用或者说利用速度更快的营养物质,就是速效营养。速效营养相当于什么呢?同样用花钱比喻,那就是活期存款。所以就算你有钱,银行不开门,你也干瞪眼。
对于工厂化生产,一次性出菇,当然肯定是相对要求速效营养多些,但一定是有限度的,有最佳比例,过多了,绝对不是好事。在生产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精料比例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污染率提高,所以富养化的倾向被遏制,而到了工厂化的条件下,这个问题基本上都不是问题了,所以富养化倾向才会大行其道。
而对于多次性出菇的菇种,富养化显然会有一些问题,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精料添加的必要性,但这也不是本文要谈的内容。
我选择的这个比喻很恰当,没钱用和菇体表现营养不良道理一致,穷和配方营养不足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并且生产配方通常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如果别人做得好,拿来主义也是可行的,把基本配方当秘密的技术人员通常水平都不咋的。
原料品质问题,这个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大体上长期生产也不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所以在实际出菇表现上的营养不良,更多问题一定在其他方面。
而这其他方面,包括的都是非配方因素,如原料物理结构导致的问题、含水量问题、菌丝体活力问题、菌种的富养化依赖问题、菌种品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最后结果,就是有钱人没钱用一个道理。
原料物理结构导致菌丝呼吸不畅,营养输出不足,相当于银行工作人员卡你脖子,这个是连办法都没得的事情。在工厂化技术基础下,尤其是机械操作的时候,这种问题发生的概率最高,涉及了工艺选择、机械选择、技术人员的控制水平等多个因素。
含水量问题,与很多因素相关,但通常精料的持水率较高,尤其是高蛋白精料,容易把精料持水效应误认为是营养效果。而有了这个错误观念,就可能导致配料和后续生产过程的含水量不足的问题被忽视,当然出菇前后的环境控制对此影响也是很大的。
菌丝活力问题,涉及因素较多,但通常不把菌种带来的活力问题混为一谈,而是需要独立看待。影响菌丝体活力的因素包括培养温度、培养过程的二氧化碳浓度、菌丝体密度、后熟程度、菌包保存运输的条件控制等多方面值得考量的过程的管控。这是一个企业的技术核心,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不多,老板如此,技术人员也是如此。
菌种富养化依赖是种性的不良偏移,一般都说是退化,但事实上并不限于退化。这个问题目前在与菌种维护技术的难题没有普遍性解决方案,企业本身可能欠缺这种技术,又无法长期引种。
最后一个问题,菌种品质,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问题,而且很多情况下菌种制作技术以及菌种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衔接也很重要。液体菌种出现此类问题的概率更高,自制自用菌种的问题更加得不到解决,因为那往往成为推诿责任的最佳缺口。


不大不小菇
菌业技术、信息、述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