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业怪相:流行和优势的PK(下)
文摘
2024-06-25 00:01
加拿大
窝口法是指让菌袋口朝内卷入原料中孔,不使用套环,而是在灭菌接种后,用灭菌海绵进行封堵接种口的一个菌袋制作方法。由于这个方法存在工艺上的简化,外运销售的时候又可以免去套环成本或者回收要求,在大数量的菌袋产销上形成成本优势和劳动力节省,所以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也很快流行起来。窝口法的产生理由和东北黑木耳生产发展和气候环境特征有密切关系。因为黑木耳是只能使用袋栽方法生产的菇种,如果使用套环封口制袋,手工成本和套环成本就显然不可省略。长袋技术东北一直掌握不好,香菇长袋生产至今在东北污染率不低,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短袋方法才能实现生产进步。窝口法是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方法,在自动上套环机械技术发明指之前,短袋栽培黑木耳不使用窝口法,成功率也不高。下面的观点可能又会令人想到地域歧视了,东北人做事确确实实比较粗糙,手工越多效果越差,而窝口法生产的菌棒制作过程,除套袋环节外,手工操作几乎为零,尤其是液体菌种,完全摆脱人工,弥补了手工操作不仔细的缺陷。另一个前提是东北的环境杂菌基数比较低(特别是秋冬春三季),窝口法难度也随之降低。
理解窝口法在中国北方的优势非常容易,所以理解窝口法在南方使用极少也很容易,这东西的环境限制明显,南方生产使用窝口法要求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硬件条件都更严格。
这也就不难理解窝口法只适合生产菌包制作而不适合制种了,因为食用菌制种是要求真正的纯洁度,而不是可以容忍不表现的污染。也就是说,窝口法在纯洁度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近些年,菌种业,特别是香菇菌种也居然会流行窝口法,就显然不合乎科学道理了。
中国南方使用窝口法的企业极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菌丝生长速度比较快的菇种上,短包生产的主流仍然是套环法。而且套环滤材也基本上使用了无纺布替代海绵。很多人不理解窝口法的劣势所在,说穿了,还是对食用菌生产工艺的原理理解不够的问题。窝口法为什么更加容易进杂菌?不都是海绵封口(指海绵滤材套环)吗?其实是问题出在菌袋的折叠区域:窝口法的菌袋内卷折叠后,折叠的皱褶微缝直通袋内;而套环法的袋口外翻,折叠的皱褶微缝在内外环之间,改变了方向,同时也处于压紧状态。这样一解释,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为什么窝口法会更容易污染了。由此也很容易解析到为什么套环法的袋口要扣紧,以及好的套环盖要做卡内环的设计。很多人认为只要选择套环材质就行,实际上还要理解套环设计的原理,才会做出更好的选择。顺便说一句,一个企业的所有细节设计,其实都是都需要理解原理,但几乎所有行业人士都不是很在乎理解原理,尤其是食用菌生物学技术之外那些原理部分,基本上都被忽视了。
窝口法的最大问题,是更高的培养过程进杂概率,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污染放大,以及无法规避接种孔的带杂。
所以,我们认为食用菌行业不仅存在产品的流行和优势相悖,也存在技术领域的流行与优势相悖。这是一种文化性的悲哀,我们许多行业都有类似问题,只不过在菌言菌,把菌业的情况作了例子去剖析而已。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窝口法如此,其他技术领域也或多或少有这种流行和优势相悖的情况。大体上,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流行与优势相悖的情况会好一些,而在中国,尤其是打着“民族”牌忽悠的玩意,流行与优势相悖的表现特别严重。
流行和优势的选择,是考验受众三观的一个重要成分,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傻瓜,所以流行和优势的PK,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事情。特斯拉和其他造车新势力之间的PK,可能比菌业的PK更加吸引眼球。作为一般消费者,在选择流行还是优势上,影响不大,他是也是一种社会多元化的表现,但在一个产业的发展上,在制造业(菌业似乎也可以称之为制造业)及所有一二产业上,这种表现就很可怕了。
看多了食用菌行业那些不太拿得出手的人和事,我对于菌业流行和优势的PK结果,实在是是没有什么信心。在我的技术服务经历中,这类PK的失败,莫过于我和某些大牌抢业务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这种技术优势之流被目为“江湖”,而那些权力缔造的头衔,则是当下最流行的银样镴枪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