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案例 | 研究案例摘编(四)

2024-09-26 12:00   浙江  

# 数字素养案例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要“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中国”和数字化生活,数字公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数字思维、数字意识、数字认知、数字情感等数字素养呢?我们开辟此专栏,期望与大家一起传播和探讨数字素养相关议题。


新媒2024

   Sept.26


本期摘编了社会科学和教育等领域的论文期刊中的部分观点,涵盖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旨在探讨数字时代公民道德行为的意义,并分析青年学生如何在数字环境中提升伦理意识。本期案例研究包括数字隐私、伦理规范的教育策略、人工智能的道德挑战等多个关键方面。


摘编中着重关注数字思想中的数字道德。数字道德涵盖了所有数字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对社会伦理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关注如何在数字化世界中维持道德的行为,包括社交媒体的伦理、隐私保护、虚拟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等。摘编分析了数字社会的发展对道德决策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同时讨论青年、家庭和社会在推动数字道德方面的责任与角色,并针对数字伦理道德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和实践策略。


01


《数字社会中的道德空间:图景、拆解与重构》

本文作者深入分析了数字社会对道德空间的多重影响,提出了道德空间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碎片化图景,并从多个维度拆解了技术理性对道德自我及群体关系的深刻影响。文中数字道德是数字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而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虚拟空间中逐渐形成的一套新的道德体系。文章提出数字社会是新技术社会形态的总体性概念,其形成与演进涉及价值、制度、技术及权力机制的系统性重建。数字社会的空间形态流动性日益明显,高度技术化的空间对个体的道德责任与良知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同时在新业态(如元宇宙、AIGC)影响下,道德方面滞后但深刻的变革必将到来,即道德空间正处于处于缓慢的重构进程中。作者认为对数字社会中的道德空间进行重构需要沿循自我至他者并通过交互关系引向集体选择的方向拓展边界,在自觉体认与行动践履道德责任以构建道德自我的基础上,经由人与技术共生共在之关系的再建,倡导道德与技术相向而行的集体道德行动。文章强调,在重构数字道德空间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技术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以促进技术与道德的和谐共生。1



02


《计算伦理与数字道德——AGI时代的人文主义与数字人文》

本文指出数字道德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环境下,个体、组织及社会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随着AGI的发展,数字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塑伦理道德的数字边界是AGI时代数字人文的核心问题。文章关注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于虚假信息、偏见误导、隐私侵犯、造成失业、军事应用和生物威胁等方面可能引发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在AGI时代对人本主义影响的放大趋势,重点探讨了伦理道德的责任边界是否能够或应该扩展至具有自主意识或情感的智能体,以及如何为构建全面的“负责任的AI”而努力。通过引述了欧洲《人工智能法案》以及相关的国际努力,认为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可能重新定义数字人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和边界,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研究的根本问题。文章特别强调了图书馆在维护人文主义价值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是AGI时代维护人文主义价值的重要堡垒,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数字道德。通过案例和数据支持,文章为理解和解决当前数字道德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


03


《“数字青年”的道德隐忧及其纾解》

本文基于数字技术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构建了分析“数字青年”道德隐忧及其纾解策略的理论框架。本文中数字道德是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体在信息处理、社交互动和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旨在引导个体在快速变化、高度互联的数字环境中保持道德认知的清晰性、社交互动的开放性和实践活动的自律性,以促进数字社会的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从个体素养提升、平台治理和法治建设三个方面综合施策,以应对数字时代的道德挑战。作者着重关注“数字青年”群体,通过认知方式、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论述“数字青年”的生存现状,引用凯瑟琳·海尔斯关于“过度注意力与深度注意力”的理论,分析“数字青年”认知模式的变化,并且举例说明“国风圈”“漫画圈”等数字圈群的形成和特点,展示数字时代社交活动的新模式。通过分析指出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下“数字青年”所面临的道德隐忧: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判断被误导、道德失范滋生,并提出通过提升“数字青年”数字素养、强化数字平台治理、加强数字空间法的策略纾解“数字青年”的道德隐忧。作者在文章中强调,在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 必须高度关注“数字青年”这一重要群体的道德现状。3


04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现状与培养路径

杜卓函,李新房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0期中指出大学生群体数字素养较高,但更容易受到数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本文中数字道德可以视为在数字化环境中,个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活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文章通过从数字伦理道德边界、数字伦理道德学理体系、数字伦理道德实践状况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现状,指出提升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水平迫在眉睫。并且针对性提出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的培养路径,需要划定数字伦理道德边界,培养大学生预判数字伦理道德失范的能力;发挥社会、高校、家庭三方协同作用,助力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的学理培养;搭建数字伦理道德实践平台,强化大学生数字伦理的道德实践。作者在文章中呼吁大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数字伦理道德学习,从而真正成长为具备高尚数字伦理道德的时代人才。4


参考文献

[1] 杨慧,王艺霏.数字社会中的道德空间:图景、拆解与重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01):43-55.

[2]刘炜,金家琴,刘倩倩,等.计算伦理与数字道德——AGI时代的人文主义与数字人文[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4,9(04):2-12.

[3]杨露.“数字青年”的道德隐忧及其纾解[J].理论导刊,2024,(03):67-73.

[4] 杜卓函,李新房.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数字伦理道德现状与培养路径[J/OL].教育理论,2024,(30):48-51[2024-09-13].hh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27.G4.20240731.1409.022.html.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李佳慧 薛柯 徐依灵 余昭漩

本期编辑 | 郑思琪

内容来源 | 郑思琪

指导老师 | 王颖


26

09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

新媒鉴
观察新媒体现象,反思新媒体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