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周谈 | 是噱头还是再创新:“学术酒吧”带来了什么?

2024-10-21 17:57   北京  

2024/10/21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每周一谈时事新潮,用敏捷的眼光捕捉,用朴实的文字表达。本期内容将探讨“盲盒岗位”和”岗位盲盒“背后的危机。


近段时间以来,一股“学术酒吧”的风自上海吹到了全国多座城市。各地“学术酒吧”的线上预约窗口往往开放不足几分钟,便显示“人数已满”。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学术讲座意味着严肃正式的学术交流,通常是在报告厅、会议厅等专门场所进行,而酒吧则是娱乐放松、进行酒精社交的地方。酒吧与学术看似毫无关系,两者的结合却在城市越发走红,我们不禁想问:“学术酒吧”之下究竟是城市青年文化新现象的涌现还是学术交流包装下的商业营销?“学术酒吧”是否又是互联网上一个新的流量噱头?


图为“学术酒吧”引发网络热议截图

图源小红书


其实,“学术酒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不是所谓的“卖弄式打卡地”。它起源于英国科学协会的非营利项目—Science in a Bar,初创目的也是在非正式场合中,给研究人员或爱好者提供谈论其专业知识的机会。所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术和酒吧实则存在不少内在联系,“学术酒吧”也已经成为如今城市青年聚集的新文化空间,具体来说:


“学术酒吧”能在短时间迅速爆火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无门槛。一方面,“学术酒吧”举行的讲座,通常并非学术前沿话题的切磋。出席的听众有着差异化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因此“学术酒吧”提供的是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另一方面,酒吧对于前来参加活动的青年没有任何身份要求。大多数酒吧只需线上申请预约,便无其他要求,而部分需要付费的酒吧也仅需参与者购买一杯酒作为入场券。这种无门槛也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学术论坛上学历、职级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体验或交流学术的机会。


此外,“学术酒吧”之所以受到青睐追捧,也是由于其满足了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现代城市节奏加快,大部分年轻人受困于社会“内卷”所带来的压力中,身心疲惫和精神文化交流的缺乏已是当代青年人普遍现状,而学术酒吧则为人们提供了松弛环境和开放式的学术交流。


这些酒吧的学术活动通常是在周五和周末的夜间,形式并非刻板的课堂教学,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思想,听众既可认真听取深入学习,也可自行交流喝酒社交。松弛的酒吧环境和能自行选择的主题讲座让青年人在业余时,在提升自己学识时也放松享受生活和进行社交。


图为“学术酒吧”现场人满为患

图源网络


“学术酒吧”也为跨学科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平台,当学术交流不再壁垒重重,自然就会门庭若市悻悻向荣。学术酒吧的初衷是交流学习,因而也聚集各学科背景的青年人。如今的学术酒吧所讲授的内容涵盖历史、哲学、艺术、现代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讲座主讲者多为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而听众除了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已经工作的年轻人。硕博在读生以及学术研究者能在交流中获得自身学科框架之外的知识增长,在职工作者也在学术酒吧中获取自身感兴趣的学术知识,增添了看待世界的新角度、新方法。


图为某“学术酒吧”印发的主题便签纸

图源网络


但在看到“学术酒吧”利好面时,我们也应当看见城市青年文化新现象背后的“学术交流之路”闭塞问题。谈到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人们往往都会觉得距离很远、门槛很高。高校学生参会难,社会青年了解难,但其实所谓学术,指代的便是科学,而科学不只是在研究所、实验室、会议厅、报告厅里,更是在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里;科学也不只关系到科学家、研究者、高学历人才,更与每个普通人相关联。“学术酒吧”为学术带来了新的交流空间与发展方式,也为青年人带来了滋养精神文化的知识养分,更为酒吧从业者带来新的商业经营理念和方式。因此,将学术落到寻常人中去、让学术成为人们和生活之间精神文化的桥梁合情合理且尤为必要。


“学术酒吧”在助力实现学术多元化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如何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分享、确保松弛有度的交流体验、把握好学术与娱乐之间的平衡都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验证和回答。但可以预见的是,“学术酒吧”所带来的将远不止是互联网上的一阵风。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李佳慧 薛柯 徐依灵 余昭漩

本期编辑 | 王恺

内容来源 | 王恺


21

10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


新媒鉴
观察新媒体现象,反思新媒体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