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周谈 | “无陪护病房”一刀切执行,究竟方便了谁?

2024-06-17 12:00   北京  

2024/06/17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每周一谈媒介新变,用敏捷的眼光捕捉,用朴实的文字表达。本期内容将探讨“无陪护”病房的全面推广是否合理。


近日,一位居住在厦门同安区某养老院的老人,突遇房颤危机,被火速送往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后文简称厦心医院)进行救治。在进行手术后,老人被安排住院,而她的儿子,在完成住院手续的签字流程后,便安心地返回了家中。


在厦心医院,老人享受了医院提供的“无陪护”病房服务,这是该院自2017年便开始探索并实践的模式。“无陪护”病房并非意味着患者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除了基本的住院费用,她每天需支付120元,便能获得专业护理员的全面生活照料。这些护工对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有着深入的了解:在老人房颤发作,医院的监测仪捕捉到其心率异常升高至每分钟150次时,护理员便会迅速赶到病房提供必要的护理。


图为厦心医院“无陪护”模式下,陪检员全程陪患者做检查


“无陪护”病房其实并非新模式,早在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护士资源不足时,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用配备一定数量、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此后,国内医院曾掀起探索“无陪护”的热潮。


福建、浙江、北京多地在持续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福建省卫健委等2022年发文,确定全省“无陪护”试点医院17家,试点病区107个,并建议护理员由试点医院统一聘用,或引入第三方提供服务。央广网发布的调查中也表示北京的许多医院也仍旧沿用疫情期间医院的管理规定,如北京协和医院不允许家属陪同,每天可安排探视;北京天坛医院家属不能进病区,每天有一小时探视时间;北京妇产医院只有在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期间有一名家属进行探视;中日友好医院患者瘫痪或年龄过小可申请家属陪护,家属探视也需要主治医生带领。


“无陪护”病房政策的持续推广有明显的好处。一方面是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巨大的护理需求在这种模式的推广下有所缓解。在医疗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国内公立医院于2003年前后开启扩张潮,但医院护理队伍一直严重短缺。截至2024年,中国的医护比仍为1:1.18,相比之下,早在十几年前,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医护比均超过1:4。在这样的情况下,现有的医护人员远远不能负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另一方面,“无陪护”的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病房的管理效率,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连续的护理服务。通过减少医院内部的人流,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医疗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的“无陪护”病房使用的是“一刀切”政策,即非特殊群体(老弱及无法自理)病患可以有家属陪护外,其余病人一律由护工陪护,病人家属仅可在每天的固定时间(2-4小时内)探望患者。即使是做完手术的当天也是如此。


这让不少病人苦不堪言。首先便是经济层面问题,除了手术必要的费用与住院费外,许多患者家庭难以承受价格昂贵的护工费。虽然在天津、福建等地护工费降低至60元每天,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护工费高达200-500元每天,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尤其是在患者需要长期护理的情况下,这笔费用很快就会累积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护工费用之所以昂贵,一方面与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护工大都来自于第三方机构相关。


图为北京某医院护工委托协议单

图源北京青年报


并且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网友评论请医院护工宛如“开盲盒”,遇到有耐心、护理能力强的护工便是一次良好的体验,但机构中也存在缺乏同情心和耐心,或者在护理过程中表现出不专业或不尊重的行为的员工。部分机构并没有尽到专业培训的责任,导致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护理技能掌握不足,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护理需求。


除此之外,护工往往难以提供病人情感上的需求。很多情况下,病人还是愿意由熟悉的人照顾,这不仅是习惯的问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家属的陪伴对于患者来说,意味着安全感和归属感,让病人在疾病的压力下,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图源视觉中国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面对人口老龄化加深、医护人员缺口大、传染性疾病频发等问题,“无陪护”病房不失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好方法。但家属能不能陪护,各个医院条件不同,病人情况不同,对陪护的需求也不同,客观上确实是难以统一。既然是问题,就要想办法因地制宜地去解决。就算不允许陪护,也要讲清楚道理争取家属配合,不能简单粗暴地用“沿用疫情管理”一言以蔽之,如此这般并非方便了患者,而是用患者的利益换取自身管理之便。


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这才是政策施行最大的利益,也是最终的目的。病房管理的标准需要细化和清晰界定,专业护理员的培养使用需要严格执行标准,护理的费用需要考虑是否纳入医保……尽管这些措施的实施可能会遇到诸多挑战,但这正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意义和目标所在。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贾司瑒 甘思一

本期编辑 | 余昭漩

内容来源 | 余昭漩


17

06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


新媒鉴
观察新媒体现象,反思新媒体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