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每周一谈媒介新变,用敏捷的眼光捕捉,用朴实的文字表达。本期内容将探讨“盲盒岗位”和”岗位盲盒“背后存在的危机。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一上市公司在2025届校招中发布了一项“盲盒岗位”,在招聘页面上,有关该岗位的工作职责、任职要求均显示为“1”。在“小红书”,有网友热评:“别整出了薪资盲盒”,一时间引发网络热议。
图为“盲盒岗位”引发网络热议截图
图源小红书
“盲盒岗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盲盒文化的流行。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日本的“扭蛋”文化,随着盲盒产品概念的普及,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将这一模式应用于招聘领域,创造出所谓的“盲盒招聘”。这种招聘方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岗位,而是供求职者进行意象岗位的调剂使用。企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那些不确定自己适合哪个岗位的求职者提供一个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并且,这种创新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流量,从而吸引更多人投递简历。
进入互联网时代,“岗位盲盒”也随之出现。一些公司在招聘网站上首次提出,相较于“岗位盲盒”并非实际岗位的定位,“盲盒岗位”则是企业通过隐藏岗位信息,直到入职后才揭晓具体的工作内容,这种模式让求职者仿佛是在购买盲盒玩具一般,充满了未知性,然而这种未知性也潜在包含着招聘环节的不透明性、不公开性和不公平性。早在2022年春招中,中国就有部分企业发布“岗位盲盒”。岗位随机安排、薪资暂不明确的“盲盒招聘”看似是用创新的方式,给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们带去了择业方向和就业希望,但实际上对于应聘者来说,无论是“盲盒岗位”还是“岗位盲盒”都是要不得的。
作为企业招聘所发出的岗位,“盲盒岗位”和“岗位盲盒”的合法性仍然存疑。《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提到,“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但“盲盒”则是将招聘信息隐藏起来,看似为应聘者提供盲选机会,实则有侵犯其知情权的行为,这种模糊不清的招聘方式可能掩盖了企业在招聘流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甚至可能存在欺诈的嫌疑。
图为“岗位盲盒”招聘信息详情页截图
图源网络
同时,“盲盒招聘”可能掺杂企业营销等利益目的,通过“盲盒”来吸引高校毕业生,为相关公司带来了大量流量和应聘人员。尽管该上市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盲盒岗位”只是供同学做意向岗位调剂所用,但在2023年秋招时该公司也设置了类似岗位,名为“什么都有的岗位盲盒”。企业究竟是真心帮助应聘者选择合适岗位,还是哗众取宠、获取流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警惕的是“岗位盲盒”存有风险性,业内人士分析“岗位盲盒”目前存在三种可能:管培生岗位、无法吸引求职者的岗位、承担责任的法人岗位。
但无论是哪种岗位对于刚进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都不是合适选择。由于“盲盒岗位”和“岗位盲盒”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使得人们无法评估自身与岗位的适配程度,并做出明智的职业抉择。这甚至可能导致高校毕业生入职后心理落差过大,进而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而“盲盒岗位”之所以能屡次出现并收获关注,不仅是由于近些年来“盲盒消费”的流行,其根本原因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以及择业目标不明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2024年8月,猎聘发布的《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相较去年没有明确求职目标或者迷茫的毕业生占比从33.94%上升为36.26%。当高校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离开校园面对社会,就业难和择业不明确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有多个方面。
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已高达1179万人,且学历高消费现象(即过度提高学历门槛,专科能胜任的工作招本科,本科能胜任的工作招硕士,以此类推)严重。高等教育的普及推进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然而就业市场的岗位增长速度相对迟缓,且对于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契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部分高校在缺乏准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基于招生就业的需求,或单纯为了响应某些政策,一拥而上开设热门议题相关的专业。此前,就出现过高校匆匆“上新”专业,一年后便尴尬停招的状况。此外,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知,尤其是在就业与升学之间如何选择、从事何种职业工作、是否考公考编等问题上,更多人是基于跟风选择,在毕业前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为明确的规划。
图为猎聘发布《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详细数据
图源网络
“盲盒岗位”的出现映射出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及困境,而破除这一困境也需多方共同解决。高校应当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毕业工作指导;企业有义务在招聘过程中,提供真实、准确、详尽的岗位信息;政府部门在规范企业招聘行为,严厉打击就业歧视和欺诈现象上应当切实履行职责;而高校学生自身也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
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择业不明确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盲盒招聘”,而“盲盒岗位”和“岗位盲盒”也都要不得的。或许短期内这一社会性问题难以解决,但作为就业群体自身,保持理性思考,找准方向用力,不盲从不盲选,跳出“盲盒岗位”的陷阱,势必就能迈向一个更加清晰、坚定的未来。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李佳慧 薛柯 徐依灵 余昭漩
本期编辑 | 王恺
内容来源 | 王恺
16
09
“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