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 | 2024年10月热点事件评论

2024-11-07 12:00   北京  

「热点评论」专栏,旨在选取媒体对当月热点事件的评论,概括评论核心观点,呈现多方声音,透析事件本质,把握时代脉搏。

新媒2024

Nov.7


01

余华英拐卖儿童重审案宣判


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的被告人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一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图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余华英案重审宣判:愿天下无拐》


评论写道,一次次拐卖背后,是多少孩子的噩梦,是多少父母的绝望,是多少家庭的破裂。卖掉亲生儿子,拐走12个家庭的17个孩子,有的孩子甚至被中途遗弃;被拐卖的杨妞花25年后才找到姐姐,却得知父母早已积郁成疾去世;有的孩子至今仍未找到,部分家庭至今无法相认……余华英为牟取非法利益,多次拐卖儿童,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期盼已久的判决,还受害者以公道,也给一切正义人士以安慰。

对待拐卖行为,要严打、严惩,也要严查、严防。社会治安水平改善,加之生育理念发生变化,拐卖儿童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少积案仍未告破,犯罪土壤仍未完全铲除,并衍生出借助培训、依托互联网进行拐卖等新手段。打拐防拐仍然在路上,加强儿童权益保护仍不可掉以轻心。


新京报发表评论《余华英重审被判死刑,是对所有被拐卖儿童的告慰》


评论认为,程序上的来来回回,改变不了余华英的罪恶滔天,法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然而,“死刑判决蕴含11名儿童及其亲属的正义”和“蕴含了17名儿童及其亲属的正义”,其中的“正义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是本案重审的重要意义所在。

因此,对于被余华英拐卖的儿童及其家庭而言,余华英被判死刑,是一种正义的实现和精神上的慰藉。但这个死刑判决不仅仅代表一个个案的终结,其更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拐卖儿童必将受到法律严惩,法律对这一违法犯罪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余华英重审被判死刑,以极刑彰显正义的震慑》


评论认为,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是法治社会、文明社会对抗野蛮犯罪的最强“底牌”,也是坚守正义的最后“防线”。对犯罪分子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属于主刑和附加刑同步“升档”“置顶”。司法机关用掷地有声的判决,表明了对拐卖儿童罪行严惩不贷、绝不宽恕的坚决态度。

以极刑之重彰显正义的震慑。我们也坚信,随着每一个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天下无拐”终会实现。


02

医学生发大体老师头骨合影引舆论哗然


10月1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几名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学生手举大体老师头骨微笑合影,上传至社交平台,配文“医学生无所畏惧”等,此举引发网友不满,网友们纷纷指责这些医学生缺乏医德和尊重,认为他们的行为不仅侮辱了“大体老师”,也贬低了整个医学职业的形象。内蒙古医科大学在事件发酵后迅速做出了反应,表示正在积极处理此事,并会对涉事学生进行调查。


图源:网络




新京报发表评论《晒与遗体捐赠者头骨的合影,医学生不能“无所畏惧”》


评论写到,要明晰的是,敬畏生命、尊重逝者、感恩遗体捐赠者,应当是每位医学生的底线。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几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涉事学校在伦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医学是个特殊领域,医学生是否具备人文关怀,切实关乎每一位具体的人。因此,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四个字,不能只是让学生们简单“背诵出来”,而是要付诸于日常实际中。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要读懂公众对医学生与大体老师合影的关注》


评论写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那么尊重逝者、尊重遗体捐献者,当然是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

这件事引发讨论,客观上也说明了公众对医生、医学生群体的道德期待。所谓“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公众对医生的期待从来不只是一种技艺,也希望这一群体有特别的人文关怀。面对遗体可以“无所畏”,却不能“无所谓”,毕竟,医生要长期和病人打交道,TA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与尊重,才符合公众对医生职业的期待。


03

云南哀牢山爆火


2024年国庆假期前夕,一位名为“山取画材”的视频博主独自进入哀牢山收集材料,并将其探险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该视频迅速走红,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哀牢山的好奇和向往。随着视频的走红,大量游客在国庆假期期间涌入哀牢山,导致原本人烟稀少的哀牢山变得人满为患,甚至出现了交通拥堵的情况。10月5日,景区云南哀牢山仙境发布安全提示,哀牢山深处危险,别贸然前往未知地带,未开发区域不要深入。


图源:网络




新京报发表评论《哀牢山爆火,别把“禁区”当“景区”》


评论认为,游客始终是这类旅游活动的发起者,既享受着个性化旅游活动带来的美好体验,也直接承受着与之相伴随的风险。游客也是这类旅游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在成行之前,一定要对风险心里有数,对控制风险要有足够的准备。

世界可以是旷野,但对大自然应该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安全大于天,云南哀牢山景区发出的安全提示,应该成为每位游客的行为“红线”。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哀牢山一夜爆红,“安全至上”要切记》


评论写到,相较于传统的景区,哀牢山的走红,在于其未经开发区域的神秘感,在社交平台经种草传播后,激起了很多游客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实,这种打卡、种草模式,也是近些年很多“小众”“野生”景区的重要走红路径,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而且哀牢山很多地方本身属于自然保护区,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曾有四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失踪遇难。这一悲剧至今仍历历在目,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环境的严酷无情,警示我们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必须心怀敬畏,安全至上。



04

长丰学校臭肉事件


云南昆明官渡区长丰学校食堂被曝出提供变质臭肉给学生食用,引发家长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据报道,涉事批次鲜猪肉因运输及存储不当导致变质变臭,相关部门已对涉事学校和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并责令停止供餐。


图源:网络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一盆臭肉,为何能“熏”倒多名官员?》


评论写到,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和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形成校园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在校师生饮食安全”。从现实反馈看,无论涉事学校还是涉事学校所在地的相关部门都把通知当成了耳旁风,扔掉了应有的担当作为。

近年来个别学校食堂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每每被曝光,都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责任人也都受到严肃处理,但遗憾的是,殷鉴不远,有的学校却没有受到触动,没有引以为戒,更没有强化防范机制。


新京报发表评论《“整盆肉都是臭的”,校园食品安全不能总靠家长曝》


评论认为,等到学生家长自己发现校园食品存在问题了,那就说明这样的问题要么已经很严重了,要么就是持续时间很久都没有得到解决。
如此一来,靠家长发现问题,校园食品安全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又如何保障?尤其是,考虑到学校食堂供应大多数学生乃至老师的餐饮,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往往就会波及很多人,造成群体性事件。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学校管理者对食品安全真正重视,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真正重视,然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05

国庆假期奔县旅游成新风尚


国庆期间,“奔县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趋势,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种旅游方式不再局限于大城市或知名景点,而是转向探访相对不以旅游闻名的小县城。奔县旅游的火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为文旅产业的繁荣和小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图源:央视网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年轻人爱上“奔县”旅游,逃离“人从众”会是下一个潮流吗?》


评论写到,原生态、烟火气、松弛感、慢节奏和情绪价值,是“奔县”之旅的几大要件。走走停停,一座小山、一条小河、一座小庙尽收眼底,吃一碗地道小吃,听一听方言土语,参与一场原汁原味的民俗联欢,和当地人一起感受慢生活。使得旅游从走马观花式的吃喝玩乐、看山看水,变成远离喧嚣更加亲切、沉浸式的生活体验与欢乐感悟。

“在小县城旅游,吃得不贵,玩得还能尽兴。”年轻人热衷的“奔县”已经成为出行新风尚,这个国庆长假或许只是个开始。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小城出圈”魅力大,“奔县旅游” 成热潮》


评论认为,相比在人潮涌动、价格飞涨的热门城市走马灯一样地浏览景点照相留念,“不挤不贵”的小县城乃至小乡村松弛惬意地放松身心、追求精神体验和获得感越来越吸引人。随着县城硬件设施愈发便利,通达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各种“农家乐”和“乡村游”活动有效提升了县域承载力和旅游服务水平,给游客带来了舒适愉悦的消费体验。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助力和互联网流量的加持,县城美景逐渐走出“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困境,小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 要想从“爆红”走向“长红”,县域旅游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规划。首要的就是挖掘特色,打造亮点。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美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比如元阳县的梯田摄影展、贵州村BA和村超等,打造个性化的旅游品牌才是县域旅游的灵魂所在。




上述评论原文链接如下:

《余华英案重审宣判:愿天下无拐》

《余华英重审被判死刑,是对所有被拐卖儿童的告慰》

《余华英重审被判死刑,以极刑彰显正义的震慑》

《晒与遗体捐赠者头骨的合影,医学生不能“无所畏惧”》

《要读懂公众对医学生与大体老师合影的关注》

《哀牢山爆火,别把“禁区”当“景区”》

《哀牢山一夜爆红,“安全至上”要切记》

《一盆臭肉,为何能“熏”倒多名官员?》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4/1020/c436867-40343138.html

《“整盆肉都是臭的”,校园食品安全不能总靠家长曝》

《年轻人爱上“奔县”旅游,逃离“人从众”会是下一个潮流吗?》

《“小城出圈”魅力大,“奔县旅游” 成热潮》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4/1017/c1003-40341406.html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李佳慧 薛柯 徐依灵 余昭漩

本期编辑 | 修牧月

内容来源 | 网络


07

11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


新媒鉴
观察新媒体现象,反思新媒体问题
 最新文章